构建面向产业链的数据资产生态

■王建平

当前,数据资产正逐渐从业务副产品向产生业务新价值的稀缺资源转变。构建面向产业链的垂直数据资产生态,保障数据资源在多方间共享、流通和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已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共识。

生态环境逐渐形成

在快速迭代的数字时代,数据的价值迎来了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革新,数据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个人和组织运作的重要资源之一,如同水和空气一样影响着每一个个体。数据所有者、数据提供者、数据中介、政府等多方机构,逐渐形成了数据资产的生态系统。

数据生产者(个人及企业)是生态系统中的树木。个人和企业作为主要的数据生产者,犹如雨林中的树木,是数据生态中的主要贡献者。

政府引导的数据确权与定价引导机制是生态系统中的光合作用。政府管控下的确权与定价指导就是发挥光合作用的太阳,而科研机构与学术单位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数据消费者(企业及个人)是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企业在生态中如同各类动物,通过生态系统的产出产生更大能级的价值,但若缺乏政府如阳光般的管控辐射,动物对树木的过度伤害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融合开放的公共数据如同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动物和树木在阳光下通过分解者逐步形成土壤中的有机物,这一有机物反过来成为树木生长不可或缺的根基。

数据中介是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微生物是分解者,在数据资产生态中,众多数据科技公司扮演着类似微生物的角色。

这套数据资产的生态系统催生了数据资产的新商业模式、新要素市场和新价值机制。

在新商业模式里,平衡健康的生态系统围绕数据资产的流通和交易,催生了多种商业模式,如数据质押或担保,以及数据银行、数据信托、数据中介等,呈现数据资产的新商业化前景。

在新要素市场里,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化交易体系和数据交易所,来规范数据流通、交易、管理行为。

在新价值体制里,数据的资产化方式是数据价值释放的关键路径,可通过建立数据资产估值体系、数据资产会计入表和数据资产证券化来定义数据资产的机制。

构建生态飞轮效应

为找寻数据价值释放及数据安全间的平衡,需要构建面向产业链的数据资产生态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是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在最初阶段较为费力,但之后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当达到一定速度的临界点后,即使不花费更大力气,飞轮依然会不停地快速转动。

为了使数据资产生态自发运转,应该从“感知产业链中的数据需求”切入,形成“感知万物-数据空间-要素市场-释放价值”的未来数据资产生态的飞轮,通过打造可信数据空间、完善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数据资产价值,助推飞轮健康快速运转。

感知万物指感知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的全域数据资源,并挖掘各方对数据的需求和数据流通场景。如在汽车产业链互联场景下,提升协作效率,则需要各环节的生产、制造、销售的数据,从而实现市场洞察、供需预测和协同优化。

数据空间指打造可信数据空间,为各方提供开放和自主数据交换的可信赖的环境,引导数据在产业链生态圈内有序开放共享。可信数据空间除了保障数据传输和交易的安全性之外,在数据共享过程中还扮演着中间服务方的角色,为各方提供协同调运、多能互补、共享储能等数据应用服务。

要素市场指建立和谐的数据要素交易机制,保障数据有序流动的同时,塑造数据自由流动的市场秩序。交易过程前,做到数据权属明确、数据价格清晰;交易过程中,精准撮合交易,高效对接信息;交易完成后,增进数据可信,实现可持续稳定交易,通过数据要素交易机制,极大提高数据的流动性。

释放价值指基于元宇宙理论,利用全产业链数据资产,模拟最佳方案,形成上下游间的协同,实现价值最大化。如通过元宇宙,实现整车在虚拟空间中的模拟驾驶,以此测试零部件的损耗情况,从而指导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和优化。

数据资产的生态展望

在产业链数据资产生态的飞轮效应下,数据资产将被赋予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产业链协作中产生巨大价值。未来,平衡的数据生态也将有力优化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资源配置、企业转型和个人生活。

推动可持续的数字经济发展。个人数据通过整合、管理与授权,补充数据源头;企业分工细致化,杜绝恶性竞争,提升市场效率;政府在主动确权的管理半径下可更有效借由数据进行服务提升与市场优化。

提高社会科学治理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治理应用推动数据资产化,形成多方认可的数据应用与协调体系,从而推动以网格化为基础的城市精细化治理向下一阶段继续演进。

达成市场资源最优配置。数据资产化后形成公允、合理的流通模式,将成为数据获取、交流与使用的重要基础,进而促成市场资源的最优配置。

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大量领先企业通过数据驱动业务效率提升乃至再造新业务,“业务产生数据”的传统观点开始向“数据产生业务”演进,数据也因此成为新的生产资料。

监管个人隐私与个人权益保护。保证在享受数字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兼顾个人信息隐私保护与个人权益。

(作者系普华永道金融行业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