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为“双碳”实现提供澎湃动能

核心观点:有了政策支持,还要贯彻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中的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需久久为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在逐步显现,传统粗放的增长方式遭遇危机,对资源的不当利用加剧着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先后印发实施,各地也陆续出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做好碳达峰工作的实施方案。从中央到地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作全面系统推进,政策合力正在加快形成。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也提出了新要求。至此,我国能源绿色减碳工作构建起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政策体系,形成各方面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有了政策支持,还要贯彻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中的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需久久为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如果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不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搞“碳冲锋”、“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甚至“拉闸限电”,都是盲目的、不可取的。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减污降碳、绿色转型应当先立后破、通盘谋划。

当前,全世界能源结构布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清洁低碳能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将逐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能源产业生态加速跨越升级,传统能源企业加快转型,催生出综合能源服务、能源大数据、平台业务、能源聚合商等一大批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

对此,我们应及时跟上步伐,主动推进能源革命。一方面,加快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另一方面,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不断提高能源自给率,增强能源供应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还需抓住产业升级机遇。做大增量,要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优化存量,则需下大气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时代课题,锲而不舍地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是关键答案。这不仅关乎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祉。(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夯实绿色低碳发展底色

     

以实干奏响绿色低碳发展“交响乐”

(责任编辑:李焱)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