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解读
解读人:城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李温华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根据国家、省、市“十四五”相关规划,立足制造业强区,组织编制我区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制造业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对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奋力打造湾区都市、活力城阳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划》编制的依据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青岛市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青政办发[2021]2号)等文件。
三、《规划》编制的目的
编制实施城阳区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对重塑城阳制造新优势、再创城阳制造新辉煌、奋力打造湾区都市活力城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明确了城阳区“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城阳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四、《规划》编制过程
《规划》的起草主要经过了准备筹划、组织起草、征求意见三个阶段。2021年12月以来,区工信局征求了区领导、相关部门以及各功能区、各街道的意见建议,在城阳政务网公开征求了社会意见,邀请市工信局、市委党校、青科大等专家召开了规划评审会。根据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后,提交城阳区七届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五、《规划》提出的目标
到2025年,制造业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引领效应,加大力度推进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产业,打造高端核心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应用示范基地。
——综合质量效益跃上新台阶。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00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力争达到6%。
——自主创新能力取得新进展。到2025年,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务收入比重力争达到3.2%,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以上,新增高水平研发机构5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得到新提高。到2025年,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至8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10%。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为引领,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同联动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数字赋能提升开创新局面。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加速融合发展,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
——市场主体培育取得新成效。到2025年,力争培育百亿级头部企业3家以上,十亿级企业20家以上,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200家以上。
——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新突破。制造业低碳转型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利用水平显著提升,高效、清洁、低碳、安全的制造体系加速构建。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六、《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形势。总结我区“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我区“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总体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持续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三)重点任务。
1. 实施园区建设工程,打造“1+3+N”产业布局。1是1个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台,3是三大千亩产业园,N是若干个特色产业园。
2.实施强基锻链工程,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继续壮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改造提升机械装备、汽车制造、食品饮料等三个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新材料等三个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生命科学、未来网络、空天信息、类脑智能、氢能及储能等一批未来产业。
3.实施驱动创新工程,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一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发挥载体平台引领作用,三是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四是支持质量品牌提升。
4.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生态。一是加速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二是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5.实施培优培强工程,形成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一是推进龙头企业倍增计划,二是实施上市公司倍增计划,三是开展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
6.实施“双碳”工程,构建绿色安全制造体系。一是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二是协同推进低碳节能发展,三是持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四)保障措施。从完善组织服务体系、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空间要素保障、广泛开展对外合作等五方面对保障《规划》实施提出要求。
政策咨询具体联系科室: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规划创新科,联系电话:58770281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