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11月16日,内江市市场监管局传来消息,今年以来,“双随机、一公开”涉企检查1461家,28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885户企业及农专社移出经营异常名录……

数据的背后,是内江市实施审慎包容监管,聚焦“事前、事中、事后”环节,规范涉企检查行为,打造更有吸引力、竞争力、更具活力的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感受“监管温度”,收获“发展热度”的生动实践。

聚焦事前:

严格入企审批规范监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根据《内江市市场监管局涉企检查制度》《涉企现场检查事项清单》制度,推行入企检查审批制度,除涉及安全底线相关监管执法事项,实行“非举报(投诉)不主动检查”的行政执法方式。按照《内江市规范涉企检查及重大行政处罚行为规定》,划定重点监管领域11个,编制涉及4大类19项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目录清单,规范涉企现场检查事项24项,进一步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杜绝随意检查、选择性检查、重复检查、频繁检查,最大限度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聚焦事中:

实行差异化分级监管

“我们将信用承诺、信用评价、联合奖惩等措施嵌入市场主体监管环节,实行风险差异化监管,对企业风险进行信用ABCD科学精准分类,对信用风险较低的A类市场主体等实施‘守信免查’,为守法者开好‘绿灯’;对B级企业降低频次、常规监管;对C级企业重点检查、重点监管;对D级企业严格检查、严格监管。”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已建立“信用优免打扰、信用良少打扰、信用差常打扰”的风险分类监管模型。

事实上,除探索建立市场监管领域监管对象正面清单,健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机制外,内江市还结合日常监管中掌握的各类风险事件特征和企业信用风险分级结果,持续加强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直接关系人身安全、公共安全以及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16个重点领域行业企业实施全链条重点监管。截至目前,已对3.8万余户企业实施风险分类监管。

聚焦事后:

推行触发式审慎监管

推行触发式审慎监管,不仅能激励市场主体及时纠错,提高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彰显柔性执法的“温度”;还有利于监管部门精准执法,从源头上提升监管效能,让执法更具“尺度”,实现依法规范监管和优化营商环境的结合。

因此,内江市积极开展柔性执法,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对未履行即时信息公示义务的企业、企业年报公示的一般性检查信息存在公示信息与检查情况不一致的、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均暂不列入或暂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同时,实施“首违不罚”,以不触犯安全底线为原则,出台《市场监管领域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指导意见》,推行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制度,并设定底线、触发条件,一旦市场主体触碰监管“红线”,立即启动监管执法;一经查处,精准实施联合惩戒机制,做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詹杭于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蕾  实习生 王琴溪)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