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魏梦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近期在埃及举行,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关注焦点。
在北京大学,来自土库曼斯坦的25岁青年撒普尔,正跟随该校工学院“二氧化碳跨临界能源转换系统”研究团队,研究二氧化碳的转化、存储和利用,以期减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
“我希望能通过转化二氧化碳的形态,使其替代非天然制冷介质,让地热能、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更加环保高效。这是我心中的‘绿色能源梦’。”撒普尔说。
出生在海边、沙漠的撒普尔从小就对油气田有着特殊的感情。2015年,高中毕业的他,通过中国石油(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公司与土库曼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的联合培养项目考试,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
在撒普尔看来,能来中国学习是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也是出于对中国的向往。“上高中时我曾参与国际数学比赛,发现参赛的中国学生都出类拔萃,当时就觉得中国很发达,中文将来也会成为世界性的国际语言。我就下定决心来中国。”
撒普尔到中国没半年,就入乡随俗,一切都非常适应。
中国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努力让撒普尔有着切身感受。2015年第一次来北京时,冬天的雾霾让他至今记忆犹新。“这些年,在中国政府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北京PM2.5浓度越来越低,蓝天白云的天气越来越多。”他说。
撒普尔还曾与同学一起到新疆调研。“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我亲眼看到当地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我还从当地百姓了解到,新疆的美食烤馕过去都是烧煤烧柴的,近年来已用上了天然气,减少了污染。”他说。
2021年10月5日,撒普尔在位于新疆石河子的棉花基地体验采摘棉花。新华社发
亲眼见证中国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和成效,撒普尔感触良深。在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他考取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的直博培养项目,开启了对二氧化碳及可再生能源的研究。
撒普尔对跨临界二氧化碳新型能源转换技术的广阔前景非常看好。他认为,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有助于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但仍需开发更成熟的技术,以便更多企业采用,形成产业化。
对于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撒普尔非常赞赏。他说,近年来,中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能源的低碳清洁转型,并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使碳排放量下降,为全球减排作出积极贡献。
2021年4月20日,撒普尔在北京一家企业了解空气压缩发动机原理。新华社发
中国生态环境部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累计下降50.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
“中国总能以开放的姿态,实现目标、履行承诺,不管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推动碳减排。”他说。
未名湖边,撒普尔说,现在的中国日益开放,自己早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我希望自己能学有所成,为全球碳达峰、碳中和贡献绵薄之力。”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