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聚焦工业4.0:探索数字孪生、天空计算商业模式待确定

11月5日至11月1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

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大佬”们齐聚一堂,探讨工业互联网发展遇见的难题与挑战,展望未来科技蓝图。

回顾过往,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指出,过去五年是属于工业互联网起步探索期,未来五年应该是快速发展期,目前仍然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市场化的造血还亟待增强。

而德国工程院院士、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沃夫冈·瓦尔斯特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2012年,如今工业4.0已经走进了第二个十年,必须就工业数据开展机器学习、机器理解、边缘计算甚至是天空计算,以支撑制造业的巨大变革,从而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他预测,工业4.0未来十年的发展还将受工业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边缘云、5G和6G在工厂中的运用、协作式自主移动机器人、可信赖的数据基础设施这六大发展趋势的影响。

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致辞

全新技术变革浪潮到来 相关研发能力加速发展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不断深入。

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指出,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为我国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张云明表示,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新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和全新工业生态,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路径,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也指出,要以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工艺智能改变质量管理模式,通过机器视觉识别改善质检工序,通过开放创新平台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研发模式,通过物联网实现能耗采集、分析和改善,通过数智化手段形成组织发展目标和人才发展规划的统一,从而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工业互联网不断发展。联合国工发组织执行干事邹刺勇指出,工业互联网、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数字化转型,也给企业和组织带来了无数机遇。在全新的技术变革浪潮中,中国等主要国家奋起迎接挑战。工业互联网也加速了传感器、仪器等设备与制造和能源管理等计算机工业应用间的网络互联。近年来,中国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以及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和研发能力。

从数据上来看,截至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价值约23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600亿美元。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医学研究和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每年可为中国创造60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这一预期值几乎相当于中国当前GDP的4%。技术的发展助力中国工业互联网和5G技术的融合,让中国受益良多。

仍面临数字化基础薄弱、各企业转型差异大等挑战

尽管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的潮流,但如今仍面临不少挑战。

邹刺勇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型企业和小型公司之间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众多中小型企业往往缺乏应用新技术的资金,他们感知到了风险,但却未意识到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好处。

邹刺勇表示,关于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知识的集中应用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国要让缺乏资金、技术、专业知识的群体也能紧跟技术发展的潮流,确保所有人都有机会享受数字化带来的大量机遇。

对于目前存在的挑战,鲁春丛也提出,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数字化基础薄弱、工控软硬件水平需全面提升、深层次应用推进仍待加强等三类问题。

“我国数字化基础薄弱,很多工厂设备不产生数据,即使有的数据数字模块是不开放的,数字模块加密现象协议众多。”鲁春丛表示,如今我国数字化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大部分都是2.0技术,部分是3.0技术。

另一方面,我国工控软硬件产品对外依存度高,工业领域95%以上的PLC、DCS由国外厂商垄断,工业总线由欧美日企业主导,包括工业软件也基本上是国外的软件。

不仅如此,他还指出,我国许多深层次的应用还需要加强,特别是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难度非常大,本身存在壁垒,数据共享障碍难以逾越,如果未来希望与实体经济融合,就必须要和实体经济各行各业的特点紧密结合。

持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深化技术领域国际合作

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张云明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将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奋力开创工业互联网发展新局面。一方面是持续增强技术支撑能力,拓展5G网络在工业领域布局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态势感知的覆盖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工信部要持续提高融合应用层次,支持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高水平融通创新。此外,还要持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完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技术、标准、应用、知识产权等领域国际合作。

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则指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要科技创新、数字智能、绿色低碳三方面基础能力支撑。

他认为,我国还需要做好三方面基础保障措施,一方面是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加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另一方面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此外还要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创新服务体系。

记者 林子 编辑 徐超 校对 王心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