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院士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把脉问诊”

多位院士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把脉问诊”

11月2日至3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主办,甘肃省气象局、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张掖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气候变化与祁连山生态学术会议以线上方式召开。会议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任务,发挥各方科学决策咨询合力,为完善祁连山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建言献策。会议期间,十位两院院士围绕“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水资源与区域发展”三个主题作了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为专家学者探讨祁连山生态保护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进一步推动祁连山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系统治理更加科学高效,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更加规范合理,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区位重要。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下,保护好祁连山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会院士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评估,对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如何持续做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科学的对策建议,为推动气候变化背景下祁连山地区保护和系统治理贡献才智。

科学评估祁连山气候变化事实及其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趋利避害,保护生态,始终是科技界服务甘肃及周边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多位院士倡议,要进一步密切沟通联系,采取切实举措,扩大开放交流,共建共享平台,促进资源融通,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努力为祁连山生态保护作出新的贡献;继续加强祁连山气候变化观测、研究、应对,为祁连山国家公园更好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继续完善祁连山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开展温室气体天地一体监测,将祁连山打造成碳中和先行试点示范区;继续科学实施飞机、火箭、烟炉等立体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工程,逐步恢复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继续开展祁连山气候、水文、生态响应特征科学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全面保障祁连山生态环境安全。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