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打造成为“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香谷”,各类优质调味品、预制菜走上餐桌。任浩沿 摄
阳西将加快海上风电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
任浩沿 摄
俗话说“无工不富”,工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也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阳西县坚持“向海发展,工业立县”的发展路径,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2021年,阳西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09亿元,同比增长8.5%,十年年均增长7.8%。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64.84亿元,十年来年均增长17.7%。
奋进十年,阳西打造成为“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香谷”,各类优质调味品、预制菜,源源不断地走下生产线,走上全国百姓的餐桌;迎着徐徐海风,海上风电设备旋转着白色叶片,在湛蓝的海面上翩翩起舞;在阳西高新区,这里正在打造“一区五园”,筑起招商引资、产业聚集的新高地……
工业立县为阳西经济发展夯实了“稳”的基础、积累了“进”的因素、增添了“新”的动能,也为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两个定位”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阳西将加快“融湾”步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绿色食品、海上风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和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
●南方日报记者 赫鹏翀
聚财引才
“一区五园”促产业集聚
作为阳西工业发展的主阵地,阳西高新区自2019年5月9日挂牌成立以来,规划下设5个园区,包括绿色能源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临港产业园、刀剪帽袋产业园。
在“一区五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园区项目注重互补性,产业集聚效应好。绿色食品产业园等园区生产的产品,未来可以依托临港产业园实现物流外送;绿色能源产业园以阳西现有的能源企业为基础,融合海上风电项目,促进绿色能源产业聚集发展,培育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能够为各园区产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绿色建材产业园、刀剪帽袋产业园依托园区建设和产业聚集带来的人口红利,能够在阳西获得较好的市场空间。
阳西县2022年十项重点任务工作安排中提出,加快推进“一区五园”建设。随着“一区五园”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阳西不断擦亮“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香谷”等多个金字招牌。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园已有卡夫亨氏、金龙鱼金厨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美味鲜、致美斋等16个国内知名调味品企业及上下游配套项目入园;绿色食品产业园与绿色建材产业园作为后起之秀,企业陆续入驻投产。
目前,阳西园区面积已发展至1.5万亩,累计引进项目136个。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区五园”正在加快路网、码头等建设步伐,绿色食品产业园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临港产业园起步区综合规划已完成初步成果。
在吸纳人才方面,阳西高新区多管齐下“招才引智”,为企业入园建设提供人才保障。通过联合县委组织部建立“人才驿站”;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试点;同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多种多样的招工活动,满足企业对高端人才和基层普工的需求。目前,园区内配套了大型社区、学校、医疗机构,为引进人才提供了安家置业的保障,解决了日常生活的后顾之忧。
筑巢引凤
营商“朋友圈”不断扩大
今年6月27日,阳西县迎来了一件大喜事——2022年(上半年)阳西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会期间,12个项目集中签约、25个项目集中动工、25个项目集中竣工,总投资达514.68亿元。
现场会之所以能够祭出“500亿+”的大手笔,得益于阳西县近年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使营商“朋友圈”不断扩大。随着“放管服”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阳西筑巢引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落户。
始创于1608年的致美斋是中国明清四大酱园之一,岭南商旅集团致美斋阳西生产基地项目位于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园区三期,计划总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30万吨以上的酱油、食醋和复合调味料生产线,将建设成为具备全国行业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和老字号食品示范性制造基地,计划于2024年实现投产。
“阳西山清水秀、日晒充足,为调味品酿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致美斋(阳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炜介绍,阳西发达的交通网络、成熟的园区配套和便利的产城融合优势,是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而优越的营商环境更具吸引力。
“在项目筹建过程中,我们见证了‘阳西速度’,全程都有专人带领我们办理各种手续,为项目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周晓炜说。
在服务企业方面,阳西县坚持贯彻落实企业特派员、企业服务员的“双员”制度,服务贯穿企业落地全过程,全力以赴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努力为企业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充分展现“阳西质量、阳西速度、阳西温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效率,阳西高新区根据各部门审批流程和标准,实行“统一受理、分类审批”的“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自成立以来,园区办理行政审批业务平均办结时限为1.5天,办结率达100%。通过全面落实“拿地即开工”的惠企政策,为企业建设按下“快进键”。
绿色发展
为工业经济注强劲“绿能”
在坚持“工业立县”的同时,阳西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守企业入驻环保门槛,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动清洁能源项目落户,着力打造阳江市国际风电城重要承载地。
在沙扒湾海域,47台“大风车”不停歇地将海风转化为绿色清洁能源,每年上网电量约8.23亿千瓦时。与传统的燃煤发电相比,这些海上“大风车”每年可节省近26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2万吨。
近年来,阳西海上风电项目掀起了投产并网热潮,为阳西打造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增添了底气。截至2021年底,阳西县并网的280万千瓦海上风电,可实现年发电量80亿千瓦时,年产值65亿元,年税收8.3亿元。
今年6月,阳江广核汇宁绿色储能电站项目落户阳西,预计明年年初正式开工,未来将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储能电站。该项目容量达2GW/5GWh,建成后将为阳西县73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以及其他新能源项目提供配套基础服务,将进一步提升阳西乃至粤西电网的新能源消纳和调峰调频能力。
今年8月,阳西凤凰岭绿色矿区开发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已纳入阳西县“一区五园”临港产业园规划,构建“矿业带动、土地集约、港口支撑、产业完备、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临港产业发展格局,远期可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和阳江市滨海新区产业功能溢出,进一步壮大临港产业集群,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征程再启
打造世界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阳西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和质量“双提升”。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24年底前,阳西争取实现730万千瓦全容量并网发电,实现年产值150亿元、年创税收超15亿元。在积极争取阳江新增10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落户的同时,阳西积极探索漂浮式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风电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十四五”期间,阳西计划引进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超100家,完成投资超百亿元,完善食品行业全产业链,打造南派酱油文化中心、世界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落户阳西的全部食品产业项目建成满产后产能达400多万吨、产值达320亿元,产能占全国21%、占全球15%。
为此,阳西下一步将夯实“一区五园”产业发展平台,优化各园区规划设计和产业布局,推动帽袋产业向镇村延伸,打造全国知名刀剪帽袋生产基地。在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方面,阳西将坚持“外引、内聚”并举,提升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产教融合、产城融合的阳西教育城,与科研院所联合打造一批产学研实训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特写
刀剪企业“云掘金” 传统产业展新貌
刀剪是阳西县传统产业,近年来,阳西刀剪帽袋产业园的入驻企业积极探索发展新路,以科技赋能企业发展。
长期以来,阳西刀剪产品在广交会这个国际大舞台上,以过硬的品质备受海外客商的认可,擦亮了“阳西制造”的品牌。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阳西刀剪企业积极通过线上广交会“云参展”,努力实现“云掘金”。
作为阳西刀剪行业的头部企业之一,永光刀剪相关负责人卢家咏介绍,在线上广交会“云掘金”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企业扩大销路的重要渠道之一。“我们公司的产品主要外销欧美市场,客户群体相对稳定。老客户用我们的产品认可度很高,所以线上渠道只是我们拓展新客源的渠道之一。”卢家咏介绍。
然而,刀剪产品在“云端”推销其实并不容易。“主要是刀剪产品的材质很难在视频中直观地呈现出来,而且线上展会的时差问题也不容忽视,毕竟我们的客户基本都在欧美地区。”据卢家咏介绍,为了克服时差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采取同第三方公司合作的形式,由第三方销售人员通过在线视频,与欧美客户在线上对接业务。
在打造刀剪产业集群方面,阳西近年来规划建设产业园,推动五金刀剪行业技术改造、品牌塑造,推动帽袋产业向镇村延伸,努力打造全国知名刀剪帽袋生产基地。
近年来,永光刀剪跻身高新技术企业行列,高水平新建一体化锻造车间,并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工作站,现已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被授予AEO全国海关高级认证的刀剪企业。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