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乘联会初步推算,10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在191.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11.4%,其中新能源零售在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73.5%,渗透率约28.8%。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走俏也带动了动力电池市场的火热。近日,宁德时代、欣旺达等多家动力电池相关企业陆续公布三季报或业绩预告,绝大多数动力电池企业营收、净利均实现增长。
业绩大增
头部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成绩优异。今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营业收入为2103.4亿元,同比增长186.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5.92亿元,同比增长126.95%。
对于业绩大增的原因,宁德时代此前表示,随着国内外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的市场持续增长,公司不断推出行业领先的产品解决方案,加强市场开拓力度,加之前期布局的产能释放,产销量明显提升,推动公司全球市场地位持续领先的同时,也实现了盈利规模的快速增长。
国轩高科的盈利能力也在恢复:前三季度,国轩高科实现营业收入144.26亿元,同比增长152%;归母净利润为1.50亿元,同比增长121.40%。其中,第三季度,国轩高科实现营业收入57.88亿元,同比增长166.33%;归母净利润为8556万元,同比增长355.20%,环比增长160.61%。
亿纬锂能也同样报喜。前三季度,亿纬锂能营收约242.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12%;净利润26.66亿元,同比增长20.3%。
针对业绩变动的原因,亿纬锂能称:“在上游主要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的背景下,公司秉持和谐发展原则,适时调整产品定价机制,各产品线的盈利能力得到较好修复;公司主业电池业务发展良好,随着新工厂、新产线进入量产阶段,公司的出货规模增长迅速,2022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及主业利润均同比增长约110%。”
欣旺达也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欣旺达实现营收148.66亿元,同比增长5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16亿元,同比增长504.79%。前三季度,欣旺达实现营收365.84亿元,同比增长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88亿元,同比增长2.72%。
扩张产能
业绩的正向增长以及市场需求量的持续扩大,使得许多电池企业持续进行产能扩张。
10月26日,国轩高科发布投资公告,拟在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投建年产20GWh动力电池项目,投资总额67亿元,公司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电池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实施主体;同时在柳州新增投资建设年产10GWh动力锂电池生产基地,满足华南及南亚、东南亚市场客户需求,投资总额约48亿元。
9月,欣旺达发布了两则扩产公告,拟联合东风集团、东风鸿泰,在宜昌市投建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规划产能30GWh,总投资120亿元;同时计划在义乌落地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入约213亿元,总产能约50GWh。同月,宁德时代宣布拟在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投建新的生产基地,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
在此起彼伏扩产潮下,凸显出电池市场受到“热捧”,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担忧:企业频繁扩张产能,会不会带来产能过剩?有业内人士分析:“总体而言,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必过分担心,因为行业向好发展已成定势,但在市场高景气度下,企业要注意适度超前扩产,谨防资金链断裂风险。”
车企入局
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10月31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上涨,电池级碳酸锂涨2500元/吨,均价报56.15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涨2000元/吨,均价报54.70万元/吨,继续创历史新高。
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让不少动力电池企业开始向下游整车厂转移成本压力,而下游的车企也不甘心当“打工人”,纷纷亲自下场造电池。
10月27日,广汽埃安宣布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该公司由广汽埃安、广汽乘用车、广汽商贸联合投资,并由广汽埃安控股,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总投资109亿元,开展电池自研自产产业化建设以及自主电池的生产制造和销售。
广汽埃安表示,对于新能源车而言,电池是动力来源,也是关乎生产制造成本的关键因素。未来的新能源车行业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和成本,能否在疫情反复、供应链紧张、资源成本上涨等环境下,实现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以及相关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是车企核心竞争力的一大体现,对车企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布局电池领域的还有蔚来。据天眼查,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于10月21日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蔚来董事长李斌担任该公司董事长。
车企“造电池”是否会变成一种趋势?华安证券表示,车企向上布局电池领域,旨在增强产业链话语权,有利于保障电池供应及降本增效。此举一方面印证电动车及锂电行业高景气,另一方面或将加剧行业竞争,头部电池厂有望凭借技术、资金、产能及客户优势应对全球竞争。
但也有一位电池行业的从业者告诉记者:“对于有实力的车企来说,造电池是一种前瞻性布局。但不少车企造电池其实是无奈之举。而且布局电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出,对于不少车企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要理性判断。”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