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国别和区域研究意义重大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区域国别研究成为观察世界风云,贡献全球知识,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区域国别研究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提供学理支撑与决策参考。考虑到区域国别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学科特点,以及当下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发展的时代背景,10月27区域国别学青年学者研修班第一期在京举行,第一期分两讲,其中第二讲(新译大讲堂第三讲)主题为“机器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及学科建设”,重点讨论如何依托大数据、机器翻译等数字技术深入开展学术科研、创新研究方法,推动外语院校的区域国别研究转型,为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区域国别学建设提供助力。

  中国出版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新译研究院院长谢寿光在主持时指出,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近年来一个最大的痛点是因为受语言和空间距离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其实任何一个学科,在目前这个大数据时代,没有数据,无论学科建设还是智库建设都是空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是一个痛点。必须要有一个基础的技术平台,用技术平台支撑学科建设。

  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国别区域学学科带头人,北京语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中东学院院长罗林在讲座中指出,构建区域国别学是新时代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需求。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国别和区域研究意义重大。

  罗林表示,人工智能翻译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质量优。大规模的机器翻译流畅度和准确度俱佳。二是效率高。区域国别领域不同的语言大量信息快速进行翻译。三是模态化。实现了文本、语言、图像等全模态翻译。四是交互化。服务人机交互式场景,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模式提高了翻译质量。五是增量学习。基于过去别的领域的数据基础,优化现有的机器翻译体系,有针对性地提高翻译质量。

  罗林表示,结合社会科学的新归因理论和数据科学的特征工程与模型建构的混合智能方法,未来区域国别的数据库建设、分析可采用实体数据+自动分析+关系模式建模+预测预警+咨政决策的技术分析流程,即首先对围绕特定区域的简制化实体,如政府部门、政治党派、重要企业、智库媒体等行为体进行相关属性的画像式抽取与标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基地丹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张喜华在点评时指出,推进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中之重。所以一定要在人才培养这个环节充分利用高科技,利用AI技术、IT技术、大数据技术,更加有效地培养区域国别学的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跨国制裁与出口管制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周鑫宇在点评时指出,用好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区域国别研究和学科建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