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新基建:资金来源丰沛,政策持续利好,医疗设备开启增长新周期

近期,医药板块迎来了久违的拉升,其中医疗设备股表现颇为亮眼。受医疗新基建产能陆续释放消息影响,10月21日,A股医疗设备板块再度收涨。截至今日收盘,医疗设备板块上涨0.94%,海泰新光、南微医学、开立医疗、新芝生物、惠泰医疗股价上涨超过5%。

医疗新基建开始于2020年,主要由于新冠疫情防治过程中,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逐渐凸显,包括优质医疗服务的总量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重点人群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等。

在此背景下,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好转,我国各地开始逐渐重视医疗补短板和新基建,顶层设计正针对医疗新基建持续加码,不断出台利好政策支持相关产业发展,配套资金支持频出。受益于医疗新基建,医疗设备行业有望全面加速放量。

资金池日益充沛 加码医疗“新基建”

医疗新基建规模大、对应资金需求十分巨大。其中,医院设备采购及更新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资金、医院自筹资金以及捐赠。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医院近两年诊疗量有所下滑,自筹资金比例或有所降低,因此,本轮医疗新基建以“中央+地方”投入为主。

从国家投入来看,2021年中央下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为653.9亿元,呈逐年提升趋势。2022年,中央已提前下达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588.5亿元,按照之前两年提前下达占全年下达比例估计,2022年全年预计下达707亿元,同比上升8.08%,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资料来源:东方证券、财政部 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制图

从地方投入来看,各地方政府陆续发行医疗卫生专项债券投入医疗新基建,2022年上半年,广东、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市陆续发布高额专项债支持相关医疗卫生项目建设。

资料来源:各地方财政部 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整理

资料显示,2020-2022年累计已发行用途包括医疗卫生领域的地方政府专用债规模约8315亿元,用于医疗卫生领域项目占比达20%,医疗领域的可用资金规模将接近1700亿元。其中直接以具体医院项目建设为用途的专项债发行规模约610亿元,各级政府对医疗机构建设补助规模快速增长。

事实上,复盘近年来我国政府卫生支出情况可以发现,近年来支出规模增速已显著高于过去10年,医疗事业建设正越来越受到顶层设计关注,因而宽裕的资金供给在未来几年或将成为持续性现象。

2020年我国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约2.19万亿,占政府财政支出比8.41%。其中近50%是央地两级政府对医疗机构(公立医疗、基层医疗机构等)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支出,2020年支出规模达到1.14万亿,同比增速约43%,增速显著高于过去10年。

2008-2020年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医疗卫生服务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华安证券研究所

此外,财政贴息贷款更新医疗设备政策的落地更是为医疗新基建的资金面提供了一大助力。9月7日,国务院常规会议指出,对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医院、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

资料来源:政府官网,迈瑞医疗公开信息,东吴证券研究所

为响应国常会的决定,近日卫健委发布通知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卫健委规划司及其他相关部门正在协商政策具体细则,预计将覆盖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每家医院贷款金额不低于2000万。贷款使用方向包括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各类医疗设备购置。

政策端持续利好 国产行业龙头大有可为

2021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共同编制发布《“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充分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

实施方案规划了4大类、15小类工程建设,并给出了较为具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根据建设方案初步测算,十四五期间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仅中央预算投入就将超过1300亿元,空间广阔。

大手笔的中央预算投入无疑彰显了顶层设计对于医疗事业建设的重视程度,除了这一行为本身对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的支持之外,也在某种意义上释放出了未来政策走向的积极信号。

更具体地看,千县工程、方舱医院装备指南、卫生院能力标准、大型医院扩容+基层医院提质改造等政策性文件或指导,更是说明了医疗新基建已经逐步落地推进并切实影响到产业发展。

就市场角度而言,在国产替代的行业发展趋势下,包括联影医疗、迈瑞医疗、海泰新光、开立医疗在内的国内医疗设备各细分领域龙头有望在医疗新基建浪潮中获得收益,实现新一轮增长。

以迈瑞医疗为例,其三大核心业务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均与医疗新基建息息相关,凭借公司过往搭建的服务平台、销售渠道以及公司完备的产品线,有望搭乘政策东风,充分享受医疗新基建带来的增量市场。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