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加快工业经济“存量变革、增量崛起、数智赋能”

砥砺奋进,十年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寿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真抓实干、奋勇争先,抓好产业转型升级,长寿区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重大成效。

存量变革增量崛起

厚植工业发展动能

日前,恩捷锂离子电池微孔隔膜项目第6条线全线贯通,整个项目12条生产线预计今年12月全部投入使用。

该项目是长寿区加快推进工业项目建设的一抹剪影。近年来,长寿区加快工业经济“存量变革、增量崛起、数智赋能”,实施“千百亿”行动,百年重钢涅槃重生,全球最大锂电池隔膜、世界首套天然气制蛋白质、国内最大超临界气凝胶等177个战新项目成功落地,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新材料产值占全市1/4,获批欧洲重庆中心新材料产业基地,战新产业发展成效获全市督查激励表彰,智能制造发展指数跃居全市第六。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546.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414.2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11.14%。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2021年,沃特智成等11个战新项目投产,川维BDO一体化项目获中石化总部认可,国内最大超临界气凝胶生产基地投料试车,世界首套天然气制蛋白质等13个战新项目加快建设,实现战新产业增加值88.7亿元、增长15.4%。调优传统产业,投入20亿元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50个,建成数字化车间19个。同时,发展数字产业,加快物联网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节点建设,新增两化融合贯标企业5家,信创产业基地签约落地,数字产业增加值增长25.8%。

村美民富产业兴

乡村振兴谱新篇

一座座新居亮丽多彩,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如今,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长寿大地上铺展。

十年来,长寿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紧扣“五个振兴”,强化措施、勇探新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上,着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持续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建成15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三园五区”,形成以粮油为基础、柚橘鱼蛋四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1+4+N”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58个。

农业总产值由2012年末的45.3亿元增长到2021年末的97.1亿元,增长了2.1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8.84%。其中,2021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97.1亿元、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4元,增长10.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5:1,收入差距小于全国、全市水平。

文旅融出新天地

且以诗意共远方

今年国庆假期,长寿湖露营基地,草地上、树丛中、栈道上,到处都是搭建的帐篷,人们野餐、游戏,尽情享受着户外乐趣。杨克明故居陈列馆成为不少游客红色旅游之地,在这里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和洗礼。

青山与绿水交融,自然与人文荟萃。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寿区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聚焦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积极探索文旅经济发展新路径,多项举措切实推动旅游发展升级。

长寿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长寿慢城获全市乡村旅游智慧旅游示范点,龙河镇保合村获评全国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菩提古镇成功创建重庆市首批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四大品牌”赛事盛况连年,全域旅游格局加速形成。

文化旅游相伴相生,诗和远方交相辉映。推进川渝文化旅游联动发展,明月山—大洪湖生态康养旅游带有序推进,联合广安、渝北等地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同邻水、渝北、垫江三地景区推出旅游联票优惠,实现旅游景点串珠成链,“天赐长寿·人人向往”近悦远来。2018-2021年,全区旅游接待游客3785万人次,年均增速约8%;实现旅游收入282.6亿元,年均增速13%。

长寿日报记者 李杉

原标题:

持续推进产业转型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