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干的?瑞典的北溪管道爆炸调查结论不合格

10月10日,北溪管道调查再起波澜。

调查主导方瑞典再次拒绝了俄罗斯参与的要求,并且拒绝和俄罗斯分享先期成果,再次令国际舆论大失所望,可以说,瑞典并没给国际社会交出合格的成绩单。

纵观瑞典操作的本次调查,有三个关键点引发质疑:

第一,瑞典称发现了爆炸的证据。但迟迟不予公布,更没提及可能的嫌疑人。北溪管道的损毁,毕竟是一起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袭击事件,瑞典是基于保密原因不能公布?还是因为背后的势力太强大而不敢公布?

第二,瑞典始终拒绝俄罗斯参与调查,甚至拒绝和俄罗斯分享调查结果。在俄乌冲突和申请加入北约的背景下,瑞典的调查是否被政治因素扭曲?如果心里真的没有小算盘,瑞典为什么不参考既有空难和水上事故调查的惯例,诚邀各相关方进行公正公开的调查?

第三,瑞典在事故十几天后就宣布现场调查结束,且没有宣布后续调查时间表。这样把善后事宜留给其他各方的行为,也实在是欠考虑。以最相似的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故为例,当时调查进行了整整一年,并拿出了全面的调查和整改报告。相形之下,本次瑞典的调查偏于草率。

事实上,瑞典既然认定要对发生在自身专属经济区的事故负责,就应该拿出十二分的公正严谨,继续追查事件真相。瑞典现在拿出的这个调查结果,时间仓促、当事方缺席、证据缺失,完全不能服众。

当下真相越是扑朔迷离,国际社会越要积极推动下一步的调查,尤其是引入国际组织和第三方的调查,澄清各方包括俄方指出的各种疑点。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短期的地缘政治分歧,给欧洲以及全球民众一份合格的答卷。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