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重庆在行动
近日
市经济信息委等
6个市级部门联合制定
《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下称《计划》)
将通过实施22条政策“干货”
到2025年推动全市钢铁、石化等行业
能效全面提升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
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
主要目标
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产品广泛应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
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
聚焦重点用能行业和用能领域,分类推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工艺应用推广,强化对标达标,系统提升能效水平。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深入挖掘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煤电等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技术工艺升级,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实现行业能效稳步提升。针对机械、电子等行业主要用能环节和设备,推广一批关键共性节能提效技术装备,加快提升行业能效。鼓励企业加强用能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公辅设施改造等。
●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绿色升级。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动老旧数据中心实施系统节能改造。支持制造企业加强绿色设计,提高网络设备等信息处理设备能效。推动低功耗芯片等产品和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推动电源、空调等配套设施绿色化改造。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指数据中心总耗电量与信息设备耗电量的比值)优于1.25。
●推进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鼓励钢化联产、煤化电热一体化和多联产发展,推动不同行业间融合创新,实现协同节能提效。利用钢铁、焦化企业副产煤气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推动炼化、煤化工企业构建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的产业链。推动工业固体废物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以高炉矿渣、粉煤灰等为主要原料的超细粉替代水泥混合材,减少水泥、水泥熟料消耗量。
持续提升用能设备系统能效
围绕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通用用能设备,持续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开展存量用能设备节能改造。
●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行动。加快提升电机生产企业绿色设计能力,鼓励通过电机性能优化、铁芯高效化、机壳轻量化等系统化创新设计。加快高性能电磁线、稀土永磁、高磁感低损耗冷轧硅钢片等关键材料创新升级。加快推进电机系统技术创新,推动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研发,进一步优化电机控制算法与控制性能。推动使用企业开展设备能效水平和运行维护情况评估,科学细分负载特性及不同工况,加快电机更新升级。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
●实施变压器能效提升行动。引导变压器关键材料生产、零部件供应、整机制造企业协同开展绿色设计,加强立体卷铁芯结构、绝缘件、低损耗导线、多阶梯叠接缝等高效节能变压器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创新。针对可再生能源电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船用岸电、电动汽车充电等新兴应用场景,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变压器。鼓励电网企业、工业企业开展在网运行变压器全面普查,制定实施能效提升计划。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以上。
●实施锅炉能效提升行动。推动开展锅炉系统能效在线监控、在线诊断、协同优化、主辅机匹配调控等技术改造。加快推进锅炉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效节能锅炉产业化。鼓励生产企业提供高效节能锅炉及配套降碳、环保等设施的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等一体化服务。
●实施用能系统能效提升行动。开展重点用能设备系统匹配性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加快应用高效离心式风机、低速大转矩直驱、高速直驱、伺服驱动等技术,提高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效率。推动高效节能炉排、配套辅机、热网泵阀、储热器、能量计量系统等高效锅炉配套系统规模化应用。加强能效标识符合性检查,禁止企业生产、销售不符合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的用能设备及其系统。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能效评估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
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
推动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用能管理,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节能提效,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综合能效水平。
■强化工业能效标杆引领。全面开展能效对标达标行动,在火力发电、造纸、水泥、建筑陶瓷、烧结砖等重点用能行业遴选发布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通过树立标杆、宣传推广、政策激励,引导行业企业赶超能效“领跑者”。以重点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能效标杆水平为标准,引导钢铁、化工、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采用先进前沿工艺技术装备,实现能效赶超。到2025年,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遴选20家市级能效“领跑者”企业。
■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强化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和产业循环式组合理念,推动园区开展集中供气供热,发展高效多能互补利用模式,建设绿色化综合管理平台,搭建能源互济、资源共享、废物协同处置的公共服务共享平台,促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工业余压余热回收利用、废气废液废渣资源综合利用等,提升园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强化工业企业能效管理。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制定实施节能计划,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设立专职能源管理岗位等。落实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达标,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体系。下达全市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任务,实行市区(县)两级分级管理,开展定期考核评价。支持大型企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推进节能提效工艺革新和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强化工业园区用能管理。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共建共享能源等基础设施。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绿色微电网,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内部应用新能源车辆和封闭式管道运输。
积极推动数字能效提档升级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能效提升的赋能作用,推动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确执行的能源管控体系,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提高数字化节能提效技术水平。推动5G、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节能提效领域的研发应用,积极构建面向能效管理的数字孪生系统。推动企业深化能源管控系统建设,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实现以能效为约束的多目标运行决策优化等。鼓励企业基于能源管控系统探索实施数字化碳管理,协同推进用能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管理。
●提高能效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结合行业、企业能效提升实际需求,加大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解决方案供给力度。积极搭建能效管理与服务平台,面向工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用能数据采集、跟踪与核算等服务。
持续夯实节能提效产业基础
着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积极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
●加大节能技术遴选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工业和通信业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推荐目录以及典型应用案例遴选工作,征集发布市级节能降碳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工艺应用案例。开展绿色生产水平评价、节能诊断等免费诊断活动,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进园区”活动,定期组织召开技术对接会,通过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应用单位与用能单位、服务公司交流,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全市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
●加大节能装备产品供给力度。聚焦高效电机、高效变压器、余热余压余气利用设备,以及高效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高效节能装备,培育一批节能装备龙头企业,提高节能装备供给能力和质量。大力发展高效光伏、大型风电、智能电网和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装备。鼓励电商平台搭建节能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推广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家用电器、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筑材料等,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等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主业、深耕细作、强化创新,在节能提效技术装备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加大专业化节能服务力度。积极发挥专业化节能服务机构作用,培育一批为工业企业、园区提供节能咨询、设计、评估、监测、审计、认证等“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的专业化机构,积极开展节能服务公司信息登记工作,广泛宣传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导重点用能企业、公共机构等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改造。
●加大节能创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大创新支持,鼓励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增强企业自主节能创新能力。加快节能创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建立节能创新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推动能源电子产业技术进步和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应用,探索氢能、甲醇等利用模式。
加快完善节能提效体制机制
健全完善工业节能有关政策,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和诊断服务,夯实工业能效提升基础。
■持续加强工业节能监察。聚焦化工、建材、钢铁、有色、数据中心等高耗能行业领域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监察,重点开展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阶梯(差别)电价执行情况、数据中心能效、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节能监察。强化节能监察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常态化日常监察水平,推动监察结果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提高工业节能监察效能。
■深入开展工业节能诊断。针对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用能设备生产企业等,组织实施专项节能诊断服务,挖掘节能潜力。重点围绕企业优化用能结构、提升用能效率、强化用能管理方面提出节能改造建议,推动企业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持续提升能效水平。培育一批节能诊断服务市场化组织,提高对主要工艺环节、重点用能系统、重点用能设备的诊断水平。建立节能诊断改造项目库,跟踪实施进展,强化诊断结果应用。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实施。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共同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工业能效提升的政策环境。区县经济信息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切实做好指导和服务,抓好任务落实。
●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用好用足碳减排支持工具。充分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渠道促进工业能效提升。落实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执行国家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发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应用。
●加强宣传交流。利用节能宣传周等平台,深入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大力宣传节能降碳领域政策法规、优秀案例、典型做法、先进技术。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开展专题交流培训等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行节能优先、效率至上的良好氛围。
来源 | 重庆经信委
责编 | 云隐
商务 | 徐老师 18584596819(微信同)
联系邮箱 | 1179400307@qq.com
版权声明 | 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疑问,请后台留言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