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双碳”目标之下,粤港澳大湾区有潜力进一步发挥动力源和增长极的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其中,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
9月7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分布式光伏和氢能的发展与投融资现状、挑战和建议》(简称《报告》)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域未来工业及商用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潜力最大,其中佛山、广州、东莞潜力排名前三。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制氢、储运、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氢能汽车设计与生产等氢能全产业链,但氢能供应还有待进一步降本增效,终端应用场景潜力有待充分发掘。
“要解决该地区分布式光伏投融资方面目前遇到的主要挑战,例如较难从银行获得融资,融资租赁成本高周期短,以及收益保障机制缺失等,必须‘三管齐下’,实现政策设计、商业模式及绿色工具三者的创新。”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副首席代表房伟权建议。
分布式光伏投融资仍存困境
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认为,“国家的现代化需要能源的现代化,大湾区的能源转型也要引领国家能源转型,率先跟上世界潮流。”汇丰中国副行长兼大湾区办公室总经理陈庆耀亦认为,“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中心,中国经济最强的区域之一,港澳大湾区发展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对达成减排目标、实现经济转型至关重要。”
今年4月,广东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出台,明确提出“未来清洁能源逐步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的目标。
“广东是核电第一大省,目前拥有大亚湾等多个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600多万千瓦,在全国居于首位。2021年,广东全省核电发电量相当于全国核能发电量的30%,比例很高。与此同时,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也达到27%。在天然气管网建设上,广东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充电站和高速公路的快充站均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未来在广东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越来越重。”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谢鹏程表示。
以光伏产业为例。近两年广东分布式光伏应用进入高速发展期。2021年广东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511.9万千瓦,全国排第7,占总装机容量的3%,占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17%,占光伏装机容量的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去年多个省份经历了缺电挑战,为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广东也出台了电力市场化有关政策,如峰段电价上浮25%,由此不少电力用户转而选择分布式光伏缓解成本。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广东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中分布式光伏占比达90%。
“广东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占比最高,未来发展潜力也最大。”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气候与能源项目低碳规划总监/研究员蒋小谦分析。据其介绍,对广东各城市2000平米以上的屋顶安装潜力评估发现,排名在前面几位的城市依次是佛山、广东、东莞、中山和深圳。2021年国家启动了分布式光伏整县开发,广东获批32个试点地区,装机容量超过1100万千瓦,试点地区数量全国第六。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包括14个试点地区,占广东试点地区总数的44%,容量占50%左右。
蒋小谦同时提醒,分布式光伏在大湾区的投融资发展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分布式光伏的融资来源主要是银行和融资租赁,但以融资租赁为主,从银行获得融资仍比较困难。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分布式光伏更多是民营企业开发,项目很小且分散。因此从业主资质角度考虑分布式光伏项目,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与此同时,融资租赁成本周期短、收益保障机制欠缺。相关保险尽管在国内有一些案例,但实施的并不多,仍面临诸多问题。
“政策落地上,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开展光伏资源的排查,将光伏规划纳入到整体发展规划中;商业模式上,建议由行业协会统筹建立由光伏开发公司、光伏发电系统制造商、电网运营商、政府、金融及保险机构等组成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方式惠及用电方和屋顶所有者;工具创新上,建议金融机构可推出年限、额度、利率更加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特点的“光伏贷”产品;通过资产证券化以低成本资金促进分布式光伏电站流动交易。”蒋小谦建议。
广东分布式光伏备案十分积极,前4月备案规模超2GW,农光、渔光等复合项目备案规模在8GW左右。除“五大四小”发电集团外,地方国企如广东省能源集团、广州发展(600098.SH)备案项目均达到百兆瓦。华润电力(00836.HK)主要以地面项目为主,备案规模约1GW,分布式项目备案约10MW;中核集团备案项目为700MW农光互补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备案项目超500MW,华电、大唐备案项目超300MW。民营电站开发企业阳光电源(300274.SZ)子公司阳光新能源备案300MW,项目类型为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项目。此外,中石化在广东地区加油站屋顶布局分布式项目,备案约500KW。
氢能产业亟待降本增效
体制机制的制约、资金的价值与融资的难度,同样体现在氢能产业。
在燃料电池车应用的推动下,氢能产业即将迎来巨大发展。作为全国氢能产业基础最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广东城市群成为国家批准的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之一。
据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副院长王子缘介绍,广东非常重视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2025年将实现每公斤氢能30元,实现八大核心零部件的突破。广东具备较好的氢能发展基础,拥有超过300家的氢能上下中下游企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报告》调研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投融资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过多依赖政府补贴、产业链各环节成本较高导致投资风险较高、产业链各环节投融资分布不均、市场投资主体单一且资金集中于少数头部企业等。
以加氢站建设和氢能运输为例。当前,氢能上游产业仍未明确责任部门,加氢站建设因仍未明确监管和审批部门,多以地方特事特办形式审批建设,体制机制仍受制约。与此同时,氢能在生鲜、货运、城建、港口码头等物流领域,在城际客运、区域内通勤接驳、“粤东-粤西”长途货运,以及储能、石化化工、钢铁、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未被充分挖掘。
“需要积极建立政府引导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规模化,资金流向均衡化,加快构建多渠道融资环境。”房伟权建议。
腾讯战略发展部高级顾问、亚洲开发银行前首席能源专家翟永平也认为,氢能市场中政府应发挥关键作用。绿氢的生产以及应用仍处于早起阶段,与以化石燃料的现有工艺相比,绿氢成本高出3-4倍。“绿氢与15年前的光伏相当,当时政府以固定上网电价支撑市场,以规模和技术进步降低成本。长期来看,氢能融资的最重要因素是碳价,这是弥合绿氢成本和传统技术之间成本差距的关键。在此之前,开发银行应该发挥引领作用。”翟永平分析。
在他看来,除重视政府的作用,氢能项目融资中碳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随着绿氢产业的成熟、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与绿氢项目相关的技术和市场风险的下降,项目融资有望成为绿氢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对于银行来说,项目融资的黄金标准是与公用事业公司签订的长期固定价格承购合同。
广东碳交易市场里,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企业通过分布式资产进行碳减排交易,并以此获益。“碳市场可以帮助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做碳的定价,知道未来面临的成本,对新能源企业来讲可以获得碳的收益。此外,碳的价格也是非常好的谈判筹码。电力投资企业会获得一些比较好的溢价权利,因为它投的是未来,是无排放的能源。”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李原分析。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