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国内疫情多发、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汽车市场继续考验人们的神经。在供应链层面,面对缺芯少电的困境,行业与企业将如何发力?在技术领域,汽车智能化将为汽车产业带来哪些全新增长点?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认为,下半年,在谨慎乐观的同时,一定不能小看眼前的困难,因为这些困难很难在短期内消失,必须用创新思维来谋求根本的解决之道。
“业内普遍认为,汽车技术革命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但我更愿意相信,探索与困惑交织、观望与抢跑并存是上半场、形成共识之后的拼杀才是下半场,因为此时全球所有强手都会入场、都会全力以赴。”王侠表示。
汽车缺芯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
疫情之下,芯片、电池短缺等供应链难题困扰着汽车产业,如何“保供”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8月26日下午举行的”2022中国汽车先锋论坛”上,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景云峰表示,美国半导体政策变迁犹如一把双刃剑,有利的方面是保持技术领先、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有弊的方面是芯片供应依赖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供应不足、缺芯停产。
“半导体行业供应链和物流链受到巨大冲击,全球缺芯困局愈演愈烈。”景云峰说,“该半导体政策变迁将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是外部形势更加严峻,未来国产半导体从外部获取资金、先进设备、技术和材料等会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卡脖子’攻坚进程或将受到不利影响;二是国产芯片迎难自立,法案出台后进一步倒逼中国加速建立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生态圈和供应链,加大对半导体行业的政策引领和资金扶持,加快国产设备和材料的导入验证进度,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缺芯少电”暴露了汽车产业哪些短板?将对汽车产业造成哪些伤害?又将衍生出哪些新的机遇?
对此,博世中国副总裁蒋健表示,汽车领域缺芯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预计明年会慢慢向好,但需要一个过程。面对这样的挑战,企业需要在安全性和成本的优化之间建立平衡。在蒋健看来,我国汽车厂商在本土有很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但汽车工业的繁荣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础上。从目前来看,我国汽车产业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方面,要继续保持产品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产业链的安全性,因此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汽车主机厂还是零部件厂商,都会更关注如何做才能保证产业链的安全性。
得益于智能平台、智能技术、智能方案和智能工艺,今年,整个比亚迪集团在芯片上的缺失相对较少,反而在电池方面的缺口还很大。据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介绍,“比亚迪集团上个月的订单已经达到30万辆,而供应量只有十几万辆。就腾势而言,5月16日开启预定到现在已有4万预定量,在这样的情况下,腾势也会有电池短缺的情况出现。不过,基于集团强大的智能制造能力和全球化的供应链能力,预计在不久之后,比亚迪在电池供应上会大大提速。”
作为吉利旗下换电品牌,睿蓝以“换电新出行普及者”为品牌理念。睿蓝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陈高旭坦言,睿蓝对电池的依赖性很高,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缺芯少电对睿蓝的订单排产和客户交付有较大影响。“到6月底,我们手里有1万个订单没交付,就是因为电池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吉利集团有自研的电池体系,包括三元锂电池、固态电池等,目前都处于紧锣密鼓的研发过程中。不过,这些研发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时间积累,所以就短期而言,睿蓝还是更多依托于宁德时代等战略合作伙伴。
缺芯少电的大环境下,一线自主品牌奇瑞汽车的销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据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助理邓凌介绍,今年1-7月,奇瑞集团销量超过60万辆,增长率为19.6%;出口方面,奇瑞7月突破了5万辆的单月出口记录,连续19年乘用车系列出口中国第一。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皆源于拥有自主产权的正向设计。同时,邓凌也表示,奇瑞在制造供应链方面依然面临很多挑战,包括芯片短缺、原材料上涨和国际上的某些限制等。但这些危机同时也是机遇,能够促进企业转型,为中国汽车贡献一份力量。
智能化重塑新能源车市场格局
电动化重塑传统燃油的车市场格局,智能化重塑新能源车市场格局。作为汽车产业链的增量部分,智能化将为车企冲击市场新高地带来哪些益处?智能化是否将成为决定产品热销的胜负手?
今年以来,新能源领域领头羊比亚迪的市场表现亮眼,一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汽车品牌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助理易泽民表示,电动化是汽车市场竞争的上半场,智能化则是下半场。智能化一定是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与现在电动化的发展趋势类似,未来智能化的渗透率也会越来越高。易泽民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还在于电动化,首先要解决用户关于充电、续航的痛点和焦虑,再去评估智能化的配置有多高。未来,比亚迪将在智能化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
智能化成为行业大趋势的普遍共识之下,地平线副总裁兼智能驾驶产品线业务拓展部负责人张宏志则认为,汽车智能化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点在于安全辅助驾驶。“目前汽车智能化的主要矛盾在于,技术发展赶不上用户对智能化的期待与需求,在谈到汽车智能化时人们更关注算力、算法,却忽略了个体在使用智能配置时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在人机交互体验上,技术发展和行业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科技公司接下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让技术更具爆发力、突破力,以越级式发展支持产品创新,解决用户心结。”张宏志说。
作为联通智网的代表,联通智网科技产品部总经理杨竟成最大的感触在于,新技术的诞生必然带来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如果没有智能汽车,基础通信连接技术不会在短短五六年里时间里发展得这么快。但就目前而言,5G通信技术只是满足自动驾驶的起点,距离真正复杂交通环境下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技术要求还很遥远。基于多年从业经验,杨竟成判断,现阶段最大的问题在于,整个行业还处于基础储备阶段,在应用场景、用户体验上没有太多探讨,且仅限于个体尝试、缺乏联动性。
“除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化还应该包含智能网联,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车路协同。”华砺智行副总裁杨浩介绍,基于全域感知、上帝视角、全局决策能力,车路协同可以帮助车端降低智能化成本,同时还能从宏观上带来更高的安全性。短期内,车路协同能够为驾驶员提供红绿灯信息推送、路况信息播报、预警等服务;中期看,可以提供交通诱导、辅助安全驾驶等;长期而言,还能与单车智能形成协同,支持车道级智能驾驶及货运车队服务。
对于智能汽车未来的发展走向,东软集团西南大区总经理李东判断,一定会更加人性化。他坦言,过去的车辆主要以功能性为主,但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空间,未来随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出现,还会塑造出更多人机交互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正是软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这样的前瞻性判断,东软在国产芯片基础上推出了C5人机交互平台,希冀能在智能座舱、智能通信、导航等各方面研发出更丰富的产品解决方案,助推汽车产业发展。
360集团副总裁兼首席安全官杜跃进则提醒,在汽车智能化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现状下,需要同步考虑安全问题。感知、决策、执行是汽车实现智能的三部曲,在数据产生、计算、传输阶段,整个网络系统的智能算法以及AI伦理的复杂系统里的每个环节都会出现很多新的安全风险。
“计算环节都是由软件来实现,如果计算软件被系统入侵,意味着汽车可以被远程控制,软硬件都可以被破坏,系统会爆炸,数据被破坏或者删除,甚至进行恶意加密。”杜跃进坦言,“你是不是你,我是不是我,这中间可以有人冒充,可以看到他不该看到的数据,数据可以被劫持,也可以被篡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