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联合发布报告《科技企业绿电消费新浪潮:案例、挑战与建议》(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互联网云服务与数据中心企业正逐步成为中国绿电消费的引领者,绿电交易机制仍存在诸多难题亟需解决,绿电价格形成机制有待厘清、电价上涨抑制企业绿电采购意愿、省间电力交易规模受限进一步加深绿电的供需错配、交易灵活度与电费透明度有限等问题凸显。
“先行科技企业在绿电消费领域做作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实践,为科技行业整体迈向100%可再生能源目标积累了丰硕经验。随着绿电消费机制的不断完善,更多企业应当积极效仿,大步跟上绿电消费浪潮。”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叶睿琪表示。
腾讯、万国数据等成绿电大买家
自中国提出“双碳”战略目标以来,以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为主的科技企业纷纷加入“双碳”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赛道,数据中心及其背后的“数字经济”正在掀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的新浪潮,绿电消费需求迫切增长。
绿色电力泛指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产生的电力,简称“绿电”,现阶段为支持新能源的发展,主要指风电、太阳能项目提供的电力。中国的绿电市场仍处于建设初期,企业绿电消费仍不普遍,当前主要分为四种路径:第一种是直接参与绿电市场交易。第二种是用电企业自行或通过第三方开发商投资建设集中式或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项目。第三种路径是用电企业采购绿色电力证书(简称“绿证”),即“证电分离”的模式。第四种路径是在绿电采购或自建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基础上,用户侧配套建设储能设施和开展电力需求响应业务。
报告梳理发现,多家互联网云服务与数据中心企业最新的绿电消费案例,展现了企业绿色能源转型新动向。例如,腾讯的2022年度大规模绿色电力交易、万国数据10年长期绿色电力合作框架协议、合盈数据的河北张家口“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世纪互联的广东佛山“数据中心+光伏+储能”与需求侧响应新模式等。
2021 年 9 月,全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采用“证电合一”的模式,实现了绿电生产、交易、消费、结算等各个环节的溯源。在这股绿电采购热潮中,腾讯、阿里巴巴、秦淮数据、万国数据等多家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加入绿电采购的行列,实现了超过“亿千瓦时”级别的大规模采购,成为绿电市场的大买家。
2022年2月,腾讯发布《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提出不晚于 2030 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以及100%绿色电力。2021 年,腾讯数据中心正式组建了绿色能源专业团队,制定了系统性的绿色电力交易策略和方法,探索各种交易的可行性。在 2022 年度交易市场,腾讯集中签订了绿色电力交易合同,共计5.04 亿千瓦时。
2021年,作为参与第一批全国绿电交易试点的电力用户代表,万国数据发布首份ESG报告,提出“绿色智能基础设施连接可持续未来”的愿景,承诺 2030年同时实现碳中和及100%使用绿电。2021 年万国数据全年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 34%。根据《绿色云端2022》统计,该比例位于互联网云服务与数据中心企业前列。目前,万国数据已经参与了包括省内与省间绿电交易、绿电 PPA 交易、以及长周期绿证协议等交易方式。
交易热潮背后短板与难题浮现
绿电交易热潮背后,不少难题正浮出水面,包括电量的执行、跨省跨区绿电交易壁垒打通、绿电与碳市场联动等。
报告指出,绿电交易在中国刚刚起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明显挑战:
一是绿电交易机制仍在健全阶段。首先,当前绿电需求企业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而绿电供给仍以三北地区居多,供需错配导致绿电交易受阻严重,大部分企业希望尽快打破省间壁垒,大幅降低省间交易门槛,尽快启动省间“点对点”交易,降低交易复杂度和交易成本,增加省间交易规模。其次,企业在开展绿电交易的过程中,买卖双方均希望根据各自需求,灵活地约定个性化的交易方式,但当前交易中心对交易品种、价格形成、合同样式、合同周期进行限制,造成买卖方可以实施的交易手段有限,灵活性不足。
二是电价上涨抑制绿电采购意愿。煤价上涨压力造成企业用电成本大幅增长,据科技企业透露,2022年度长协合同电价较同期普遍上涨10%以上;同时由于保供压力大,柴油发电机启动次数增加,造成成本进一步增长。在电力成本高企,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科技企业采购绿电,支付环境溢价的成本承受能力和采购意愿大幅下降。此外,企业也希望电价的透明度进一步提升,如输配电价、辅助服务费用的计算方式、分时电价详细情况等。
三是绿电环境价值不闭环。绿电交易时用电企业虽然支付了环境溢价,但在碳市场中进行排放核算时,绿电被视同普通电力计算间接排放,丧失了绿电的环境价值。当前,广东、北京等试点碳市场都没有考虑绿电零排放价值。光靠履行社会责任不足以推动大量企业参与绿电交易,因此电力市场和碳市场的壁垒仍需打通,比如在碳市场上认可绿证或绿电交易证明的效力,企业消费绿电部分不计算碳排放量,形成绿色价值闭环,从而增加企业积极采购绿电的意愿等。
四是绿证体系仍需继续完善。一方面,绿证的唯一性仍有待提升,未来需要进一步理顺绿色电力证书、超额消纳量与 CCER 之间的关系,以最大化避免重复计算,进一步保障绿色环境权益的唯一性。另一方面,目前绿色电力证书的核发范围有限,在企业采购可再生能源品种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绿证作为国家唯一认可的绿色电力消费凭证,亟需扩大可再生能源品种的覆盖范围,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于绿色电力消费证明的需求。
为解决绿电交易机制难题、释放企业绿电消费潜能,报告建议,应尽快打破省间壁垒,扩大“点对点”省间绿电交易规模;放宽电力中长期交易方式限制,鼓励灵活多样的个性化交易合同;加强绿电与碳市场、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机制之间的衔接,促进绿电的环境价值闭环;进一步完善绿证机制,扩大核发范围,加强绿证与国际标准的互通互认,以助力企业应对国际碳关税与海外市场压力。
企业绿电采购方式总结
针对科技企业开展绿电采购工作,报告建议应尽快设立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100%可再生能源目标规划;制定整体的绿电消费方案,优先建设新能源电站与开展绿电交易,并以绿证交易为补充。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分布式储能设施,实现“源网荷储”互动,提升需求响应能力,实现用电成本最优化;加强绿色电力的可追溯性,积极披露可再生能源项目信息以及绿色权益的归属,避免重复计算,稳步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目标。
“过去一年里,中国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在取得诸多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短板与难题。展望未来,逐步完善的绿电消费综合路径将成为科技企业减排降碳的重要手段,为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与100%可再生能源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康表示。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