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产品如何更好走出去?

北京冬奥会期间,有这样一个文化事件:以大熊猫元素为主题的“冰墩墩”及其周边产品深受海内外追捧,但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却多以广东、浙江和北京等地为主,占有80%大熊猫数量的四川与之几乎没有交集。

我们把目光投向四川文化产业。四川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品众多。近年来加快实施文化强省、贸易强省战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自贡市、成都市武侯区三国创意园先后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2021年全省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达13.4亿美元、文化服务出口额3.59亿美元,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成绩固然可喜,但这与文化大省的地位并不匹配,与先进省份相比也还存在突出短板弱项。

发展意识弱。作为国际贸易的组成部分,文化产品出口日益彰显其特有的战略性和重要性。从国际看,经济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文化产品出口,美德英日四国的文化产品出口额总和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同时凭借文化产品出口在接收国不断培养文化认同感,带动更多产品出口。从国内看,经济大省都大力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出口且取得明显成效,广东把文化出口作为提升文化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跑出加速度,文化产品出口居全国第一,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反观四川,这方面意识还较欠缺,一些代表性较强的文化资源如三国文化等未统筹开发;有些地方盆地意识还较浓厚,交流合作意愿强,但市场意识淡薄,即或有一点研究成果,也未有效转化;具有自觉开发意识的企业不多,文创产业明显缺链弱链。

总体规模小。四川文化产品出口纵向发展有明显成效,但规模不大,对国际贸易的贡献度不高。2021年全省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仅占货物出口总额的1.5%,占广东、江苏、浙江等文化出口大省的10%不到。自贡作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近3年文化出口额年均只有3000万美元左右,与长沙、无锡、广州天河区等同一批基地动辄几亿美元甚至十几亿美元的文化出口额存在悬殊差距。

精品产品少。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与辨识度的文化资源是四川的特色与优势,比如藏羌彝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异常丰富,但当中的大量优质文化资源未能转化为可贸易资源,已有的可贸易产品多是简单加工、品类单一,科技含量低、吸引力低、附加值低。自贡市目前出口的文化产品主要为彩灯和仿真恐龙,两项出口额占其文化出口总额90%以上;丝绸产品方面,四川蚕茧产量不小,却不能实现精加工;而在最强势的影视方面,具有丰富四川元素的《功夫熊猫》这类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制作方却在国外,凸显了我们在资源挖掘、创作生产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领军龙头缺。受自主研发能力弱、技术与资金支持不够、协同效应缺乏等影响,四川省内文化企业实力弱、档次低,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出口领军企业。自贡市的2000余家文化企业中,有10家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同为出口文化基地的厦门则有17家,两者差距太大。即便是成效突出受人关注的数字游戏领域,与先进省份相较,也只能是差可比拟。

找准四川文化产品出口短板,主动积极采取针对措施、扎实推进,未来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完全可以有大作为,文化产品可以大量走出去。

着力破除盆地意识,推动文化产业百花齐放、文化产品百船出海。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在新发展阶段,应进一步调优思路,从战略高度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和制度扶持,切实增强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勇于跳出文化出口“盆地”,深度激发文化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产品出口提质增效。

努力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链日趋完善、价值链越来越强。文化产品多为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为满足国外消费者精神上的差异需求,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提供具有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在工作中,应鼓励已有文化产业链不断向前向后延伸,让短的变长,长的更长;同时注重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融合的颠覆性创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聚力培育企业主体,打造文化产品出口的大川军、强川军。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实践中应有效发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示范引领作用,遴选一批有潜力的文化企业,培育其国际思维和全球化意识,支持其成为重点出口企业,并不断做大做强,引领带动四川文化产品更大量的走出去。

全力夯实要素支撑,促使文化产业血脉畅通、筋骨强壮。用好用活现有政策,改进完善相应产业政策,从资金、土地、人才、信息、营销、物流、数据等方面,全要素保障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特别要加大川酒、川茶、三国、藏羌彝文化等四川文化元素输出力度,不断增加与消费国的文化亲近感,多方式多举措减少相关的“文化折扣”。赵晓斌 闵婕作者单位:省政府信息公开办)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