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双碳”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一系列规划政策已经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陆续公布,先立后破,这是今年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由于间隔五一假期,本期碳中和周报梳理分析了过去两周碳中和相关重大消息。
本期看点:中央财经委会议:建设一批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国办促消费意见: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模式;国家发改委专题会议研究加强煤炭价格调控监管;央行增加1000亿元煤炭专项再贷款额度。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中央财经委会议:建设一批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
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指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建设一批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加快完善油气管网。会议强调,要强化用地、用海、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均提出,适度超前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中央更是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
2、国办促消费意见: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模式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广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倡导绿色出行,提高城市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出行占比,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绿色建材,加快建筑节能改造。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家装,鼓励消费者更换或新购绿色节能家电、环保家具等家居产品。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汽车、家电、家具、电池、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适当放宽废旧物资回收车辆进城、进小区限制。推进商品包装和流通环节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开展促进绿色消费试点。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活动。
其中还提出,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消费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3月份以来,由于国内疫情多发,特别是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给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更大不确定性和挑战,消费受到较大影响,这也是该文件出台的背景。在促进消费恢复的同时,需要创新提质,通过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带动生活、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化转变。
3、国家发改委专题会议研究加强煤炭价格调控监管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2〕303号,以下称303号文)和2022年4号公告,于5月1日起实施。为确保相关政策落地见效,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召集重点煤炭和电力企业、行业协会、市场资讯机构和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召开专题会议,研判煤炭价格形势,研究加强煤炭价格调控监管工作。
303号文提出了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4号公告提出了煤炭领域哄抬价格行为的具体认定标准,实质上明确了煤炭现货价格合理区间,两份文件构建了煤炭价格预期引导和调控监管的闭环机制,为相关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提供了明确指引,是煤炭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政策保障。
会议强调,按照303号文和4号公告有关要求,自5月1日起,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和现货价格均有了合理区间。其中,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千卡,下同)中长期、现货价格每吨分别超过770元、1155元,山西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现货价格每吨分别超过570元、855元,陕西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现货价格每吨分别超过520元、780元,蒙西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现货价格每吨分别超过460元、690元,蒙东煤炭(3500大卡)出矿环节中长期、现货价格每吨分别超过300元、450元,如无正当理由,一般可认定为哄抬价格。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密切关注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和价格变化,加强煤炭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监管,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保障煤炭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当发现价格超出合理区间时,将立即进行提醒约谈,必要时通过调查、通报等手段,引导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对于存在涉嫌哄抬价格行为的,将移送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在国际局势不稳,能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中国要保障能源安全,就需要立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稳煤价,这对稳经济意义重大。去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召开各类会议稳煤价保供应,并详细规定了煤炭交易合理价格区间,旨在遏制资本过度投机和恶意炒作。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下游企业各项成本仍在不断抬升,需要稳定用能成本,从而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4、今年我国煤电改造升级将超2.2亿千瓦
4月24日,全国煤电“三改联动”典型案例和技术推介会在北京召开。今年我国将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改造升级煤电规模超过2.2亿千瓦,促进煤电清洁低碳发展。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余兵表示,2021年煤电以不足50%的装机占比,生产了全国60%的电量,承担了70%的顶峰任务,发挥了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电力系统清洁低碳转型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煤电将逐步由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电源转变为电力电量并重的支撑性和调节性电源,概括讲就是“两降低、两提升”,“两降低”就是装机占比和发电量占比的降低,“两提升”就是灵活调节能力和清洁高效水平的提升。
截至2021年底,我国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亿千瓦、节能改造规模近9亿千瓦、灵活性改造规模超过1亿千瓦。“十三五”以来,我国煤电机组排放的烟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不到全社会总量的10%,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根据去年印发的《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煤电节能降碳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供热改造规模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灵活性改造完成2亿千瓦。按照这个规模测算,可带动有效投资约1000亿元,节约煤炭消费5000万吨以上,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5000万千瓦以上。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以煤为主是中国能源结构的最大特征,但这与绿色低碳发展并不矛盾,在确保煤电“压舱石”地位的同时,煤电的清洁低碳改造也在加速。此外,风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建设也在不断提速,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这将与煤电的清洁低碳改造一起,推动着中国的能源结构向更清洁、更低碳、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5、县城要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引导非化石能源消费和分布式能源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节能门窗、绿色建材、绿色照明,全面推行绿色施工。推动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市政环卫等车辆电动化。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和环保再生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城镇化发展方向之一,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推进县城的生产生活向低碳化发展。此次文件明确提出了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改造方向,为“双碳”目标下县城的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6、国家能源局:一季度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4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二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一季度能源形势、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以及煤层气开发情况。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表示,一季度全国能源形势主要呈现能源消费增速前高后缓、区域能源消费增长不平衡、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绿色低碳转型相关产业政策持续完善、能源项目投资总体预期向好五大特点。
1-2月,全社会用电量、天然气消费、煤炭消费分别同比增长5.8%、7.1%、1.9%。3月,能源消费增速有所回落,全社会用电量、天然气消费、煤炭消费分别同比增长3.5%、下降1.9%、下降3.5%。能源行业全力以赴增加生产供应,前3个月,原油产量同比增长4.4%;原煤产量在去年同期高基数增长16%的基础上,同比增速达到10.3%;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6.6%;水电、核电发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2.7%、6.9%,比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速高9.6、3.8个百分点。前3个月全国新增充电基础设施49.2万台,是去年同期的4.6倍左右。
今年能源重点项目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10.3%。首批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加快建设,带动太阳能发电、陆上风电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202.6%、13.3%。抽水蓄能、核电等投资持续向好,计划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31%、20.5%。油气储运设施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51.5%。电网主网架计划投资额与去年基本持平。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介绍,2022年一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541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0%。其中,水电新增343万千瓦、风电新增790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1321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87万千瓦,分别占全国新增装机的10.8%、24.9%、41.6%和2.7%。截至2022年3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0.88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3.94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0.38亿千瓦)、风电装机3.37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18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883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2022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5336亿千瓦时。其中,水电22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风电18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光伏发电8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2%;生物质发电4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3%。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一季度能源消费增速前高后缓的情况与经济走向一致,不过能源重点项目投资加快将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而且油煤气产量增长加快,也将对保障能源安全与稳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7、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面对三大危机,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方案
4月28日,“斯德哥尔摩+50”利益相关方对话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行。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以视频方式出席会议并做开幕致辞。
黄润秋表示,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及污染问题三大危机,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方案。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发展中国家环境治理探索更多经验与路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各方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做好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筹办工作,着力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及污染问题三大危机,中国不断探索解决方案,作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提出生态红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举措,还有一直在推进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还将不断丰富,COP15第二阶段会议也将确定全球后2020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
8、4月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交易量不到5万吨
5月5日-5月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790,020吨,总成交额45,671,180.00元。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100,020吨,周成交额5,801,180.00元,最高成交价60.00元/吨,最低成交价58.00元/吨,5月6日收盘价为58.00元/吨,较4月29日下跌1.36%。大宗协议交易周成交量690,000吨,周成交额39,870,000.00元。截至5月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1,271,531吨,累计成交额8,336,745,990.02元。
4月25日-2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939,303吨,总成交额53,390,077.50元。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40,090吨,周成交额2,365,330.00元,最高成交价60.00元/吨,最低成交价58.00元/吨,4月29日收盘价为58.80元/吨,较4月22日下跌2.00%。大宗协议交易周成交量899,213吨,周成交额51,024,747.50元。
4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450,528吨,总成交额82,595,802.50元。挂牌协议交易月成交量45,435吨,月成交额2,685,895.00元,最高成交价60.00元/吨,最低成交价58.00元/吨,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58.80元/吨,较上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0.43%。大宗协议交易月成交量1,405,093吨,月成交额79,909,907.50元。截至4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0,481,511吨,累计成交额8,291,074,810.02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4月全国碳市场成交情况不太乐观,整个4月份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不到五一后两个交易日成交量的一半,大宗协议交易月成交量也仅是这两天成交量的2倍多。4月份碳价波动也不大,目前碳价跌到60元/吨以下,但跌幅并不大,仍处在较高位。
二、绿色金融周报
1、央行增加1000亿元煤炭专项再贷款额度
5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专门用于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新增额度支持领域包括煤炭安全生产和储备,以及煤电企业电煤保供。此次增加1000亿元额度后,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总额度达到3000亿元,有助于进一步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支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专项再贷款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月发放。金融机构应优先支持煤炭安全生产和储备的项目贷款,对于煤电企业电煤保供领域,金融机构发放的煤电企业购买煤炭的流动资金贷款可按要求申请专项再贷款支持。
2、一季度绿色贷款余额18.07万亿,同比增长38.6%
近日,央行发布2022年一季度末金融数据。数据显示,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8.07万亿元,同比增长38.6%,比上年末高5.6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6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2.05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79和4.22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5%。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8.27、4.74和2.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3%、39.3%和58%。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4.82万亿元,同比增长29.2%,一季度增加3427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4.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2%,一季度增加2334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2022年一季度,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速度迅猛。绿色贷款是金融机构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发放给企(事)业法人、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或个人,用于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领域的贷款。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3、人行营管部、北京外汇管理部:向能源类企业提供50亿元专项额度
5月6日,人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外汇管理部出台《金融支持抗疫纾困和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设立能源保供专项再贴现,面向能源类企业提供50亿元专项额度;将“京绿通”再贴现专项产品额度由20亿元提升至50亿元,加大对绿色发展领域的金融支持;将“京农融”再贷款专项产品额度由50亿元提升至100亿元,重点强化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信贷支持。指导金融机构加大产业链供应链融资支持力度,创新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依托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动核心企业积极对接,支持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指导金融机构用好民航应急贷款、物流仓储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开辟运输物流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全力保障首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外汇管理部结合北京市委市政府近期相关工作部署,立足现有工作机制,出台了《金融支持抗疫纾困和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制定了14条细化落实举措,以加大金融对市场主体的纾困支持力度,助力首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4、马骏:推动解决高碳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
近日,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今年二十国集团(G20)平台,将聚焦于转型金融框架的建立,以推动解决高碳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马骏强调,转型金融十分重要,涉及面极广,包含转型界定标准、转型披露要求、转型金融工具,相关激励机制和公正转型的问题。此外,马骏透露,金融机构建立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已有试点,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设立了披露工作组,将聚焦银行如何进行碳相关的信息披露进行研究。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1年,二十国集团(G20)恢复了“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SFSG)”,并将其升格为工作组,该工作组于当年10月份推出第一份“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来指引全球的可持续金融工作。《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支持建立全球一致的可持续披露标准体系,建立有公信力的转型金融框架,这将对中国绿色金融的下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促进中国绿色金融政策和实践与国际接轨。
5、葛察忠:气候投融资试点以碳金融创新为重点
近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兼《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编委葛察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组织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共有八大重要任务,其中一项是有序地发展碳金融,包括试点方案的编制、碳核算和碳信披,要避免“两高”项目的盲目发展,管理模式和工具创新等方面的任务要求。目前发布的气候投融资重点仍以控碳为主,与央行的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围绕金融领域开展的创新示范,存在较大差异。此外,绿色财税与金融政策下一步仍需继续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财政资金投向减污降碳等重点领域。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2021年,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决定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并组织编制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其中该《方案》把有序发展碳金融作为重点任务。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激发参与碳市场的主体活力,以气候投融资为着力点通过金融手段撬动碳资产发挥更大价值,从而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
6、上海环交所:首个碳资信评价标准正式立项
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表示,首个碳资信评价标准现已立项。企业碳资信评价目前采用“业务碳风险-资产碳风险”二元划分架构,遵循四层推进逻辑,即“评价因素确定”、“评估重要性”、“基准核定”、“基准调整”四个步骤,层层推进,确定企业的碳资信。此外,易方达基金、汇添富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招商基金、南方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大成基金8家公募基金公司上报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证监会目前已接收相关申请材料。这也是国内首批上报的碳中和ETF产品。据悉,针对碳中和长期赛道,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联合上海证券交易所、中证指数公司等合作方共同编制的“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于2019年启动相关工作,历经近两年的研发,于2021年8月正式通过证监会审批、9月由中证指数公司正式对外发布、2022年1月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正式发布仪式。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ETF是一种跟踪“标的指数”变化,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基金份额可变的一种开放式基金。投资人可以如买卖股票般买卖“标的指数”ETF,从而获得与该指数基本相同的回报率。碳中和作为长期赛道,该指数在开发和申报过程中受到了基金公司广泛关注。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是首支以碳中和命名的主题指数,即将上市发行的这批碳中和ETF即将跟踪该指数。并且,“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的发布与上市,实现了碳市场评价体系与证券市场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势,助力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打造。
7、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兴业银行公布一季度绿色贷款情况
近日,几家银行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经营业绩,其中披露了当季绿色贷款情况。
其中,中国银行一季度境内绿色贷款余额近1.6万亿元(银保监会口径),增速大幅高于全行贷款整体增速;新投资人民币绿色债券持续快速增长;境内银行间市场绿色债券承销规模527.69亿元,境外为客户承销绿色债券规模53.84亿美元。
国家开发银行一季度发放绿色贷款1973亿元。向能源领域发放贷款1090亿元,重点支持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以及煤炭等传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行150亿元“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及120亿元“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专项绿色金融债券。
在“绿色银行”建设方面,兴业银行一季度绿色融资余额1.4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63亿元;符合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5181亿元,较年初增长651亿元,完成全年增量计划的43%。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银行加快绿色信贷投放,用好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并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8、浦发信用卡中心计划推出碳账户业务
近日,浦发银行推出“绿色低碳”五大板块的多维业务生态架构。这五大业务板块涵盖了绿色低碳主题卡产品、绿色积分体系、新能源汽车活动、绿色出行、绿色商圈。其中,从4月22日起到5月17日,浦发信用卡推出“绿色积分我最6”活动,活动创意串起乘公交、乘地铁、公共缴费、单车骑行、新能源汽车充电等绿色消费场景,成功报名的持卡人进行绿色低碳消费后,可额外获赠“绿色”积分奖励。目前浦发信用卡已推出的绿色积分,只是其低碳实践的1.0版本,后续卡中心还将计划推出碳账户业务,针对个人信用卡账户及消费进行更多业务创新。2021年8月,浦发信用卡携手中国银联,率先发行“浦发银联绿色低碳主题信用卡”。在满足客户对信用卡产品基础性便利消费的同时,浦发信用卡通过低碳卡产品,提升用户绿色消费体验,激发及培养持卡人的低碳环保意识。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金融具备蓬勃的发展趋势与机遇。以绿色金融推动环保大局,绿色低碳与信用卡的“化学反应”才刚刚开始。
9、民生银行发布“光伏贷”、“民生碳e贷”产品
4月25日,民生银行正式发布“光伏贷”、“民生碳e贷”产品。“光伏贷”业务将采用全线上模式,功能模块与民生银行小微金融App深度整合。广大用户可实现远程申请、校验、审核。同时,民生银行与核心光伏厂商紧密结合,实现系统互联与数据交换,实时获得用户分布式光伏设备的发电数据与运营维护情况,动态把握资产运行状况,实现全流程的风险管控。“民生碳e贷”将解决中小微企业在低碳转型中存在的难计量、难评价、无收益、无激励等痛点,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低碳转型的普惠金融支持,助力更多中小微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目前“民生碳e贷”产品体系包含四大服务场景:一是“低碳普惠”,二是“降碳融链”,三是“减碳通关”,四是“节碳科创”。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本次发布的产品是民生银行持续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践行ESG理念、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民生银行将在未来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新产品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10、进出口银行第二次增发2021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
4月28日,进出口银行成功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第二次增发2021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期限5年,金额30亿元,发行利率2.4415%,全场认购倍数5.52倍。募集资金全部专项用于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与运营,所支持项目具有显著可量化的碳减排效益,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引领示范作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只债券市场是首只实现持续增发的绿色金融债券,通过一级市场滚动增发,连续定价,提升绿色债券发行溢价,培育市场绿色价值投资理念形成。本次发行是进出口银行对绿色债券常态化发行模式的积极探索,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持续、稳定、低成本的融资支持开拓了创新渠道。
11、湖北省颁发全国首张电碳市场双认证“绿色电力交易凭证”
4月26日,湖北省内首场绿色电力交易签约仪式在武汉举行,来自省内的7家发电企业、8家电力用户代表签署绿色电力交易协议,并获颁由湖北电力交易中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共同认证的“绿色电力交易凭证”。据了解,湖北省内首场绿色电力交易成交电量4.62亿千瓦时,等效二氧化碳减排量33万吨,71家参与交易的电力用户获颁“绿色电力交易凭证”。为顺利组织本场绿色电力交易,湖北电力交易中心联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召开绿电交易培训暨供需洽谈会,帮助市场主体全面了解绿电交易机制,为购售双方提供供需洽谈平台。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扩大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比例,以满足市场主体对绿电交易的需求。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次湖北通过发挥电、碳交易中心在“双碳”领域的影响力,为绿色电力交易凭证提供具有权威性的减碳效应背书,提升其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有助于湖北省出口企业产品碳足迹认证,增强当地低碳产业国际竞争力。
撰稿:21碳中和课题组研究员李德尚玉 实习生周怡廷
统筹策划:李博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