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滨区生态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汉滨区生态振兴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审定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7日

汉滨区生态振兴发展规划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2018年1月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了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为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依据。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特编制《汉滨区生态振兴发展规划》,规划范围为汉滨区2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规划对汉滨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提出了下一步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主要任务、列出了重点工程,是汉滨区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的行动准则与指南,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  汉滨区生态现状

第一节 基本概况

规划范围为汉滨区五里镇、关庙镇、中原镇、瀛湖镇、吉河镇、张滩镇、叶坪镇、大河镇、紫荆镇、沈坝镇、流水镇、双龙镇、大竹园镇、茨沟镇、洪山镇、早阳镇、关家镇、坝河镇、石梯镇、县河镇、晏坝镇、牛蹄镇、谭坝镇、新城街道办事处、江北街道办事处、建民街道办事处,共23个镇、3个办事处,80个社区,338个行政村,人口约81.6万人。

第二节 生态环境现状

(一)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近年来,汉滨区大力推进镇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截至目前,规划区共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7座,分别为流水镇污水处理厂、洪山镇污水处理厂、瀛湖镇江南、江北污水处理厂、五里镇污水处理厂、大竹园镇污水处理厂和双龙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为A2O+人工湿地、MBR一体化设备等;建成村级污水处理设施95个,处理工艺为MBR一体化设备、人工湿地、A2O+人工湿地等,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社区共计105个。

(二)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高

生活垃圾运送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规划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全覆盖的镇共7个,共配置收集三轮车109辆、压缩车22辆、转运车68辆、吸污车1辆、清扫车2辆、洒水车16辆。流水镇、双龙镇、瀛湖镇和关家镇建成了生活垃圾转运站,配套设置了压缩箱、转运车辆,转运规模均可达30t/d。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持续完善。截至目前,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共5座,其中坝河镇、中原镇、沈坝镇采用低温热解处理工艺,设计规模均为5t/d;大河镇和大竹园镇采用高温热解处理工艺,设计规模均为10t/d。建成垃圾填埋场14座,其中关家镇、晏坝镇、早阳镇、石梯镇、县河镇、谭坝镇、五里镇、茨沟镇、中原镇、叶坪镇和紫荆镇等12座填埋场为农环项目建设的简易填埋场,洪山镇、流水镇新坝2座标准化卫生垃圾填埋场。建成安康市汉滨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中心,总投资14390万元,总库容500万立方米,日处理规模700吨,服务年限20年。规划建设安康市焚烧发电厂,总投资74795.75万元,建设2台处理量600吨/日的机械炉排焚烧锅炉、1台57.89吨/小时的中温中压预热锅炉、2台12MW凝气式汽轮机,协同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100吨/日。

农村固体废物集中收集机制逐步健全2019年开始试点建设农村危险废物回收暂存点,分别位于晏坝镇、双龙镇、瀛湖镇、县河镇、张滩镇、流水镇、大竹园镇、牛蹄镇、老城办9个镇10个村(社区),为规范收集、贮存、转移辖区农村危险废物起到试点作用,发挥积极环境效益。组建9个农作物秸秆清运队,投入油菜秸秆粉碎机195台、打捆机12台,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近8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5%以上。以农业产业园区企业为重点,实现农地膜资源化利用

(三)农村改厕项目稳步推进

按照“一户一厕”原则摸底15.76万户,已新建改建卫生厕所11.5万余户,普及率为72%,无害化卫生厕所仅为35%。区政府制定了《汉滨区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农村改厕示范建设项目资金,2019至2021年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10951座,完成改厕整村推进村任务24个。基本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卫生厕所改造及重要旅游景点公厕改造,有力推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四)村容村貌稳步提升

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稳步开展。开展分类试点,规划区打造了大竹园镇七堰社区、粮茶村、二联村茶旅新镇示范带,茨沟镇茨口村、瓦铺村、西沟村田园综合体,县河镇红升社区、县河社区绿水家园示范村,瀛湖郭家河、天柱山村等文旅新村,为规划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积累了经验。提升村容村貌,规划区分年度分批次安排部署了省市级示范村38个,推进村276个;组织全区开展了“净美汉滨”、“八清一改”村庄清洁整治工作,同步推进了6个古村落和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五)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逐步落实

为有效防止畜禽粪污对环境的影响,区政府修订完善了《汉滨区畜禽规模养殖禁限养区划分方案》,依法划定畜禽禁养区范围,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先后完成33个健康养殖项目和52个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依法取缔关闭了吉河镇高水村、新城办屈家河、建民办许家台水源地养猪场共91家,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6%、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9%。

)水源地保护机制不断完善

完成马坡岭及许家台、红土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围网、宣传牌、界桩、交通警示牌、视频监控等规范化建设,对黄石滩水库到东干渠红土岭水源地取水口13.5km供水渠道进行了全覆盖关停马坡岭及许家台水源地保护区内企业12家,吊销营业执照2家,完成国家水源地保护督察反馈25件问题整改销号;完成关庙、五里、张滩、大河等4个万人千吨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及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夯实部门执法监管责任和镇办属地管理责任,采取水源地环卫管理、河长+警长监管、水质监测、环境执法整治等综合措施,实现水源地保护制度化、长效化;加大了对饮用水水源地的实时监测,制定水源保护区的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

(七)生态修复工作有序开展

规划区共有石煤矿开采企业13家,无主废弃矿山23处(属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采矿区均位于汉江及主要支流沿岸直线10km范围内,以露天开采为主,开采边坡基岩裸露,地貌景观破坏严重,大量废渣就近堆积于矿山附近,弃渣淋溶水对沟道汇水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区域土壤、水质安全。

2020年8月,区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组成工作专班,集中开展蒿坪河流域汉滨段矿山应急处置、联合执法、水质监测、生态修复工作。在财政艰难情况下,安排治理资金3189万元,有序推进了蒿坪河流域综合整治工作。积极争取中央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资金1500万元,对原大竹园煤矿历史遗留的大堰沟两处废弃矿渣堆体进行综合治理。编制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综合治理方案》,筹措工程治理资金1689万元,对37处生态破坏点位实施了应急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制定了《蒿坪河流域水质监测方案》,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蒿坪河汉滨段23个点位开展水质监测,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


第三节 存在问题

镇、办虽采取一些措施支持乡村生态振兴发展,但与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存在一定差距。

(一)污水治理设施薄弱

污水收集处理率低。规划区尚有267个行政村、社区生活污水未得到收集处理,无组织散排现象严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至周边沟渠、低洼地带、农田、河流水体中,或排入地面通过下渗、蒸发消纳生活污水。

污水治理设施利用率低。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部分已实施的污水治理设施运行规模远低于设计规模,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如大竹园镇七堰社区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为1000m3/d,实际运行规模仅为300m3/d。

生活垃圾治理设施不完善

生活垃圾运送体系不完善。截至目前,规划区生活垃圾运送系统未实现全覆盖未配置吸污车的镇达22个,未配置清扫车的镇达22个,未配置洒水车的镇达12个。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不完善,已建转运站运行效率低下。

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缺乏。规划区存在终端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弊端,已建的垃圾填埋场存在简易填埋,不利于环境保护、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无害化处理设施规模不足,无法满足镇、办垃圾处理需求。

(三)农村危险废物回收暂存点使用率低

各镇、办危险废物回收暂存点正常运行,但由于村民环保意识不强,危险废物主动投交率不高,随意丢弃、违法收集、非法处置等现象普遍存在,危险废物回收暂存点使用率低。

(四)农村厕所卫生隐患大

规划区无害化卫生厕所使用率仅为35%,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低。人口聚集村庄、社区、旅游景点等地未实现公共厕所全覆盖,部分已建公共厕所存在不合格、不卫生现象。同时,农村厕所粪污随意倾倒、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等现象仍然存在,卫生健康隐患大。

(五)村容村貌整治进展缓慢

规划区农村绿化步伐仍较缓慢,村庄、路渠等绿化覆盖率不足,部分村庄缺林少绿、室内外卫生不合格、残垣断壁、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较大差距。

(六)畜禽养殖未实现生态化发展

受汉滨区山大沟深等自然条件影响,导致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和粪污还田利用成本高,部分养殖户受传统处理方式影响,对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及有机肥的使用和认识程度不高,存在粪污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现象。

(七)生态修复难度大

矿山生态修复任务重。规划区矿山数量多、分布广,露天采场坡面多为岩质坡面,恢复难度大。矿山所处地区地形地貌复杂、交通运输条件差、土源稀缺,生态修复成本高。生态修复后土地利用率低,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矿山企业认识不足。矿山企业对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相关工作和规范管理意识不明晰,且多种因素导致停产大于生产时间,部分矿山企业未能严格按照矿山生态恢复方案任务开展恢复工作。

(八)环保宣传教育不足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缺少深度、广度,广大村民认识环保、关注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氛围不浓厚,对污水乱排、垃圾乱倒、危险废物污染、厕所污染等环境危害认识不深刻,生态环保理念需进一步提升。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指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聚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发展,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特征,注重城乡统筹、规划先行、因势利导,分类施策、突出重点。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围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通过近期、远期相结合,实行先易后难,先污染严重地区后一般地区的次序,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梯度推进,全面覆盖。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强日常维护运行,确保治污设施发挥作用。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尊重村民意愿。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共同推进生态振兴的道路,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不断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数。

第三节 规划单位及职责

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自然资源分局、区水利局、区林业局。

成员单位: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民政局、区经贸局、区人社局、区教体局、区乡村振兴局、区卫健局、区医保局、区住建局、区文旅广电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经贸局、区供销社等。

职责:负责统筹推进全区乡村生态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执行生态振兴规划,统筹生态系统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按照“干净、整洁、卫生、美丽”要求,统筹做好村容村貌提升、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不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成果。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造林绿化及农田生态林网建设。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升自然生态资源利用水平,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第四节 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完成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环保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乡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具体任务指标详见专栏1。

专栏1  乡村生态振兴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项目

单位

2025年目标值

属性

1

生活污水

收集率

%

90

预期性

处理率

%

95

预期性

综合治理率

%

50

预期性

2

生活垃圾

减量率

%

70

预期性

收集率

%

90

预期性

处理率

%

90

预期性

无害化处理率

%

70

预期性

村庄垃圾治理

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3

畜禽粪污

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

%

90

预期性

大型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

%

100

预期性

综合利用率

%

80

预期性

4

秸秆综合利用率

%

90

预期性

5

矿山治理达标率

%

75

预期性

6

卫生厕所普及率

%

85

预期性

7

集镇水源地

规范化建设率

%

80

预期性

水质达标率

%

100

约束性

8

森林覆盖率

%

70

约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及措施

第一节  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一)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科学分类确定垃圾处理模式。关家镇、双龙镇、早阳镇、关庙镇、张滩镇、吉河镇、石梯镇、县河镇、谭坝镇、五里镇、茨沟镇及瀛湖镇瀛湖片区、流水镇流水片区等城区周边交通便利的镇村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建设镇级垃圾转运站,纳入区(市)级以上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统一处理;坝河镇、大河镇、大竹园镇、洪山镇、中原镇、沈坝镇、叶坪镇、紫荆镇、晏坝镇、牛蹄镇、瀛湖镇玉岚片区、流水镇新坝片区等距离城区较远、人员居住密集的乡镇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乡镇集中治理模式,以村或镇为单位,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普及率和垃圾资源化率,推动有条件的镇村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站、再生资源收购网点,可回收垃圾交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机构和建筑垃圾处理机构处理,实现可回收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制定生活垃圾治理设施运营管护考核办法,建立奖惩机制,提高运管效率。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9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村庄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

(二)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优先解决镇办所在地、中心村(社区)、集中安置点生活污水问题,完善农村污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效率。距离现有污水收集管网较近且具备施工条件的村(社区),生活污水接入现状或规划污水收集管网,由城区、集镇污水处理厂(站)统一处理利;对于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安置小区或人口较多的自然村,污水排放已成规模,分片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站,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对于远离聚集点、有污水成体系排出的单户或多户村民,就近设置单户或多户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对于用水量少或用水设施不齐全的行政村,考虑合理性和经济型,结合改厕采用三格化粪池进行收集处理。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日常监管、定期维护;制定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考核办法,从出水达标率、设施正常运行情况、吨水运行成本等方面综合比较,探索建立运维管理评价结果与运维经费及镇考核挂钩的奖惩机制,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效率。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90%,处理率达到95%,污水综合治理率达到50%。

(三)稳步改善提升村容村貌

深入实施村庄美化、绿化、亮化行动,发动群众持续改善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创建“五美”庭院和“五净”家庭,建设美丽乡村。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集中力量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引导农民群众改变生活陋习,养成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强化项目支撑和资金整合,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农业配套设施、垃圾收集清运、集中污水处理等小型公益性生活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管护平台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村入户,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支持有条件的村庄完善步行道、自行车道,统筹考虑乡村人口聚集区停车场地规划建设。实施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因地制宜开展庭院、村庄、路渠、河库沿岸绿化,加强单位、学校和搬迁安置小区等公共区域绿化,着力打造体现乡村特色、彰显花果景观、发展集中连片的绿色美丽乡村。“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为依托,结合规划区农村特色,推动农村绿化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八清一改”治理农村“脏乱差”顽疾,全力搞好村庄清洁行动战役,掀起全民关心农村人居环境、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热潮。到2025年,村庄(社区)绿化率达到20%以上,行政村公共区域亮灯率达到80%。

(四)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以水为先”的改厕原则,在中心城市近郊、重要水源保护区、农村旅游目的地及镇办周边污水管网可以覆盖的地区,主推水冲厕所,积极推广节水型、少水型水冲设施。在村民居住较为分散的地区、不便于污水管网覆盖的村庄,试点推广无害化卫生旱厕改造模式。坚持整村推进原则,新改户用卫生厕所要进户入院,新建农村住房应配套设计建设卫生厕所及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推进公共厕所建设力度,人口聚集村庄、社区和旅游景点、公共场所实现公厕全覆盖,提升改造农村中小学厕所条件,强化日常卫生保洁工作。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或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鼓励有条件的镇村积极推动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统筹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进行统一处理,逐步推动厕所粪污就地消纳、综合利用。到2025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

专栏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项目

生活垃圾治理:完善前端收运系统建设,采购垃圾钩臂车、吸污车、清扫车、洒水车,配备机动三轮收集车、垃圾桶、密闭式垃圾收集箱等。建设乡镇垃圾分类回收站,新建转运站10座,对大河镇等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进行扩建,新建晏坝镇、牛蹄镇、瀛湖镇玉岚片区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对晏坝镇、早阳镇、石梯镇、县河镇、谭坝镇、五里镇、茨沟镇、中原镇、叶坪镇和紫荆镇简易填埋场进行环境整治。

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沈坝镇、叶坪镇坝河镇镇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佛爷岩村、马河社区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张滩镇汪岭社区、茨沟镇东镇社区、县河镇红霞社区、牛岭社区等村(社区)污水处理站,购置三格化粪池15000余座,配套建设污水管网。

村容村貌改善工程:实施“五美”庭院和“五净”家庭示范创建项目、绿色生态村庄建设项目、村庄照明设施配套完善项目,实施村容村貌绿化建设80公里,提高规划区绿化率,购置太阳能路灯6600余盏。

农村厕所改造建设工程:2021年至2024年底,规划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20000座、公厕49座,提升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推进公厕建设力度;2025年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厕所管护的长效机制。

第二节  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五)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编制实施区级畜禽粪污防治规划,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禁养区内不得新建和改、扩建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加快推进禁养区养殖场的关、停、迁、转工作。适养区各类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规模养殖场限期整改。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由各镇、办督促落实各养殖场环保治理主体责任,全面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种养结合的清洁生产模式,通过“菜畜、果畜、粮畜”结合,提高畜禽粪污利用率,实现畜牧养殖、沼气配套、粮、油、菜、果种植相结合的循环生态系统,达到粪污处理和种植业节本增效的双赢目标。推广立体养殖、沼气池厌氧发酵、有机肥加工、新能源开发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和治污技术,对该类项目给予政策倾斜。通过探索多元化利用模式,解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鼓励规模化以下的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适度集中,从低水平、分散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发展。到2025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配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及农膜秸秆资源化利用

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用量,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精细化管理,推广机械施肥、种肥同播等措施,示范推广缓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改进施肥方式。积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推广新型高效植保器械,推进科学用药,提高重大病虫害检疫和监测预警水平,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持续减量增效。发展设施农业,配套建设节水灌溉设备。因地制宜推广普及水肥一体化、喷灌、滴灌等农田节水节肥技术,推动农业绿色持续发展,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持续做好废旧农膜污染源头控制,开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地膜、棚膜、反光膜等回收利用,完善利益链接机制,建立农膜回收长效监管体系。争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组织经营主体开展秸秆集中收购,实施秸秆“五化”利用,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以农业产业园区及企业为重点,围绕回收、处理、奖补政策等关键环节,开展回收利用,使全区农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积极引导,加强村民、经营商户关于危险废物的认识,采取以旧换新、积分兑换、有价回收等方式,畅通回收渠道,提高农村危险废物回收贮存率。

(七)推进耕地土壤污染防治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监管。实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继续做好省控点土壤及农产品样品采集、制备、流转、检测及报告编制等工作。推行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试点。2021 年,全年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 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到 2025年,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国家、省级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考核要求。

专栏3 农业绿色发展涉及重点项目

畜禽养殖及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和圈舍改造项目、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池塘尾水治理达标改造项目,建设病死畜禽养殖无害化处理厂。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汉滨区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项目,建设秸秆收贮点10个、农膜回收点6处。

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大中型沼气项目、养殖小区沼气工程等粪污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有机肥加工厂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厂、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植物保护提升工程。推行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试点

第三节  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

(八)加快构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格局

认真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制度,促进生态环境管理精准化、动态化。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做好勘界定标,统一规范标识标牌,制定管控措施。将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到地块,明确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功能,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严格落实秦岭区域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产业准入清单,严把产业准入关口。健全常态化生态保护督查监管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

(九)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及水源保护工程

健全完善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以推进水土流失减量降级与提质增效并重为主线,全面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着力提升监测支撑能力,推动行业能力建设、水土保持示范园、清洁小流域等水保治理工程建设。推进汉江水环境综合整治,着重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突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水污染防治。开展农村水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探索发展环水生态有机农业,控制种植业面源污染。健全覆盖到村的河湖长组织体系,加强河湖监督检查,强化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积极开展农村幸福河湖和清洁小流域治理试点,营造村庄宜居水环境。加大水源地保护,突出节水优先,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节水灌溉、应急抗旱水源与保障能力建设。继续完善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完成辖区22个非万人千吨集镇水源保护区划定及保护工作,各水源保护区建设围网、保护区界标、道路警示牌、水源地宣传牌、水质检测仪、太阳能监控等设备等,保护水源水质。强化水源地污染排查、整治工作,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建筑和排污口,确保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完善小型水库、供水工程、三大灌区和其他小型水利工程等维修养护长效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到2025年,水功能区和江河水质全面达标,中心城区及万人千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十)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

加强森林抚育,封山育林、修复退化林,改造低产低效林,推进复合型生态林业园区建设,创建生态镇村。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好天然林、公益林。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林长制”,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维护好秦巴山区森林生态安全。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加强湿地保护,充分发挥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植树造林,构筑乡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与修复,持续推进全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长”。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功能多样原则,突出保护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与城镇、乡村有机融合。推进村镇周边荒山荒坡、道路沿线、河渠库区、旅游景点和重要出入境口、移民安置小区等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不断扩大乡村绿化总量。2025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

(十一)全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严格把关审批矿产资源类开采项目环评手续。禁止在秦岭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和开山采石,现有矿山不得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新建矿山必须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措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采矿产生的尾矿、弃渣等废弃物需稳定处置并达标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全面调查评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督促矿山企业依法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制定矿山生态修复计划。严格落实矿山企业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治理恢复和创建绿色矿山主体责任,按照“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企业自觉开展生态修复,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对于无主尾矿库,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生态植被恢复力度,加快推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排查涉重金属矿区无序堆存的历史遗留固体废物,制定整治方案,降低矿区废物污染土壤、地下水的风险。强化地下水污染源及周边风险管控,对尾矿库、矿山开采区等地下水污染源及周边区域,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地下水环境风险。到2025年,绿色矿山治理达标率达到规范标准。

专栏4  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

农村安全供水提升工程:实施月河川道汉滨段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扩建提升新城办九里联村规模供水工程,改造五里工业集中区和五里集镇规模供水管网,改造提升农村小型及老旧供水工程,配备完善水质净化和消毒设备、水质化验室、自动监控设备系统。

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推进辖区22个非万人千吨集镇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完善一级保护区围网、界桩、道路警示牌、宣传牌及相关监控设施等。

水源工程建设:建设青木沟水库、磨沟水库水源工程,实施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秦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完成秦岭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勘界立标、数字秦岭建设、自然保护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黄洋河流域生态双修保护、汉滨区黄石滩水库上游水体修复建设、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汉江沿线水生态修复。

国土绿化工程: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退耕还林巩固提升项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生态道路建设提升工程、安康湖林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对大河漫坡岭铁矿、吉河镇王家台建筑辉绿岩矿、瀛湖镇火石沟石灰石矿、早阳镇任家河瓦板岩矿4个矿山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蒿坪河流域汉滨段及晏吉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洞、矿渣及淋溶液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拦渣坝、边坡护坡、封场防渗、绿化工作、浸出液处理、矿洞封堵等构筑物。

第四节  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

(十二)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严格分区管控。加强重点物种栖息地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重点抓好陕西瀛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提升建设。加强保护和改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逐步建立野生动物日常监测预警机制,尤其是秦岭野生动物的重点监测,全面贯彻落实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建立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长效机制对全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归类,科学调整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科学划定珍稀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生存环境,有效恢复珍贵野生植物的种群数量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建立完善古树名木电子档案,对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全部进行挂牌保护

(十三)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探索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用林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和流域、区域生态补偿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进“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盘活生态资产,为实现生态产业化提供重要融资渠道。通过项目高质量建设,全面增强全区核桃产业发展的基础,科学的进行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深化;不断研发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更加重视品牌建设,加大特色产品的研发,推出2-3个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全面增强核心产品的增加值和附加值,通过产业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相关的仓储运输包装等产业发展。鼓励支持米核桃、汉滨山茶油、富硒拐枣酒、汉滨花椒、秦岭红天麻、瀛湖枇杷蜜等极具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注册地理标志产品,通过政企联动,共同谋划,完成部分林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初步建立林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体系,进一步打造属于自己的知名产品,采取展会、推介、宣传等多种方式,把汉滨优质特色林产品推出去,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十四)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科学运用先进技术实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鼓励和引导农村电商企业、快递物流企业使用绿色包装和减少电商、物流件的二次包装,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强化拓展森林生态功能,使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森林的生态服务、林产品供给和碳汇能力等明显提升。建设以核桃、油茶、拐枣、花椒、林下经济等为主的50个复合型的林业生态园区,形成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培训推广、特色体验观光旅游相融合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辐射带动50个村实现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

(十五)着力打造“生态+”发展模式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探索形成“生态+”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发展“生态+工业”,坚持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的前置把关,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降低资源消耗。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打造安全优质生态产品示范基地。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多元化的生态旅游产品,推进农旅文旅融合、旅居与康养融合。打造生态标志产品,提升品牌效应,促进生态价值转换,实现“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


专栏5  实现生态资源价值重点项目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实施珍贵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对朱鹮、红豆杉、兰花等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栖息地保护,建保护观测点,通过有效保护促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逐年上升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对全区范围的古树名木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建立古树名木电子档案和台账,实时动态监管,严格落实古树名木应保尽保的政策,实施挂牌和定位保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人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树名木,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置保护围栏,不断改善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

核桃示范基地建设暨核桃深加工项目:全区培育核桃示范基地1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5万亩,积极培育核桃精深加工龙头企业2-3个。

油茶高产示范园建设暨油茶深加工项目:在适宜区发展高标准油茶示范园3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万亩,提升改造油茶加工企业3个。

林业生态园区建设项目建设以核桃、油茶、拐枣、花椒、林下经济等为主的50个复合型的林业生态园区,形成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培训推广、特色体验观光旅游相融合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陕西省凤凰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加大推介宣传,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进森林公园布局的重要景点建设、植被与森林景观建设、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基础工程建设、防灾及监测建设等综合工程通过深层次挖掘凤凰山生态文化,加强人文和自然山水资源的整合,打造原生态森林游憩、保健养生、运动健身、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为主题的精品森林旅游景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乡村生态振兴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的民心工程,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大力推动,更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和自觉行动。各镇办、各部门务必要统一思想,加大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汉滨区乡村生态振兴规划管理制度体系,生态环境局牵头,自然资源局、林业局、水利局配合,各相关成员单位分工协作,结合村庄规划布局,深入调查研究,科学编制全乡村生态振兴规划,充分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以高水平的规划,高质量启动和推进生态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生态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按照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区)级主责、镇办主推、村级主抓、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各成员单位要发挥职能优势,从政策、项目、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各镇办、部门要把生态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纳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建立完善跟踪问效和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结果运用。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相关渠道资金,加强各类涉绿项目资金整合,用于乡村生态振兴工作。

二、推进项目建设

将区生态振兴专项规划重点项目纳入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限衔接项目库及全区重大项目库中,作为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的依据。各牵头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为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大力引导社会、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对生态振兴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的投入。明确主管单位,建立安康市生态环境局汉滨分局牵头负责汉滨区乡村生态振兴规划的统筹指挥和重大决策乡镇具体实施的分工负责机制。建立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废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畜禽养殖、水源地保护、生态修复专项小组,各专项小组配备环保、规划、住建、审计、财政等人员各乡镇要成立项目实施小组,明确权利,落实责任,确保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扎实推进。动员各村群众积极参与,确保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严格依照规划安排项目,进一步推行和完善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或工程政府采购)、工程监理制等管理制度。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来源及项目实施内容等向乡镇村民公开。督促配套资金落实,加强资金管理,确保项目资金足额用于项目建设。对区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不仅要接受审计,而且及时在汉滨区政府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监管,建立监管机构,将乡村生态振兴工程纳入到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制。

三、强化技术保障

针对汉滨区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废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畜禽养殖、水源地保护、生态修复等普遍性问题,进行技术公关和示范,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并通过示范工程进行新技术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不断优化改进技术,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为汉滨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技术保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相的合作,研究和开发新型的三低一高(低能耗、低投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治理技术。培养一支知识化、专业化的技术队伍,不断加强对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治理设施、危废处理措施、厕所革命工作、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生态恢复工作等的建设和运营运营部门的专业培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素质。

四、广泛宣传动员

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形式,大力宣传生态振兴的理念、政策、路径和成果,及时总结推广生态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的典型经验、优秀案例和技术模式宣传乡村生态振兴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领导干部要澄清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奋力拼搏切实把宣传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乡村生态振兴规划的顺利实施。

采取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方式,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垃圾分类处理、文明习惯养成等知识宣传,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动员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捐物或结对帮扶,积极推动乡贤回乡参与乡村建设发展,努力营造全民支持、人人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浓厚社会氛围。

五、开展评估考核

加强规划实施的定期检查和评估工作,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公布规划主要任务实施进展情况、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在2023年底和2025年度,分别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中期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并对社会公布,同时作为各镇办、部门工作实效的重要内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