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私募基金行业迅速发展,大大提升了资本市场活跃度。但因为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不完善,现实中,存在一些机构和人员以私募基金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犯罪活动。近期,全国各地发生多起外地私募基金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委托咨询服务公司,甚至直接以聘请销售团队形式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已经涉嫌非法集资犯罪,或将造成巨额经济财产损失。因此,建议投资者在进行私募基金投资时,按照“五要”原则,正确识别投资风险,保持投资理性。
一要查清金融资质
私募基金及基金销售属于特许金融行业,必须进行金融业务许可或备案后,方可从事相关业务。工商营业执照仅是企业“身份证”,不是金融业务许可和备案。工商营业执照上所载明的注册资本也仅是认缴出资金额,无法据此判定企业资本实力。投资者可以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方网站(
www.amac.org.cn)信息公示板块,查询私募基金相关机构公示信息、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资格注册信息、私募基金产品备案信息,初步判断真实性以及是否完成备案。
特别提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负责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私募基金备案,并履行行业自律监管职能,但对于登记备案信息不进行实质性事前审查,不构成对私募基金投资管理能力、持续合规情况的认可,不作为基金资产安全的保证,投资者仍需自行判断、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
二要注意营销方式
私募基金顾名思义属于私募,即以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并且累计不得超过200人。私募基金销售不得采用公开宣传或变相公开宣传,不得以任何形式采取公开劝募。
如果存在以下行为,投资者一定要注意是否可能存在投资陷阱:
1.公开出版、印制发行私募基金推介材料;
2.面向不特定对象散发传单、信函、手册,发送劝募营销电话、短信、传真和电子邮件;
3.张贴海报、户外宣传广告;
4.通过电视、电台、电影广告等公共传播媒体营销;
5.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直接推介或链接私募产品认购;
6.微信朋友圈公开推介;
7.组织不特定人群召开营销推介会议、讲座等;
8.设立分支机构或委托其他不具有基金销售资格的机构、个人进行销售;
9.以各种代持、众筹、分拆销售形式,突破200名投资者人数限制等。
三要警惕回报承诺
私募基金投资的底层资产具有高度风险性,不能保证投资“只赚不赔”和最低收益,因此不得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管局联合发布的《资管新规》规定,任何刚性兑付都是违规经营行为,不得过度强调增信担保措施掩盖产品风险。投资者一旦发现,私募基金相关资料或合同条款中存在承诺预期收益、保证本金安全,或相关企业和个人为本金收益提供担保、回购行为,就应当提高警惕,坚决抵制高利保本诱惑。
四要自查投资资格
《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投资者为法人单位的,须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或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属于合格投资者。
投资者为个人的,须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投资者不得使用贷款、发行债券等筹集的非自有资金投资。如果发现私募基金起投金额仅为几万元,那就要小心骗局。如果通过合伙企业嵌套、协议代持汇集资金或拆分私募产品,以规避投资门槛,这也是违规行为。因为根据有关规定,基金管理人和基金销售机构也应当穿透核查至最终投资者是否合规。
五要甄别投资风险
私募基金的投资风险是由其底层投资标的决定,不会因为登记备案、合规经营而缩减金融投资标的本身风险。投资者在投资私募基金之前,一定要详细了解私募基金投资的底层资产,理性判断投资存在的风险。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使用期限,合理匹配、选择私募基金。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应当系统掌握基金投资基础知识,在详细阅读风险揭示书、合伙协议或基金合同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所投资私募基金存在的各类风险和“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理念。金融市场时有波动,基金投资风险重重,投资者务必杜绝过度自信或盲目从众心理,时刻保持投资理性。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