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涉及国家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和完善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
2017年以来,科技部等部门相继印发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党的十九大做出关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基于此,各省掀起了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浪潮。截至目前,已有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在内的3家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高速列车、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川藏铁路、燃料电池、新型显示等12家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然而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所说,从总量和涉及领域方面来看,当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还远不能满足全国各地产业创新需求,建设和评价体系还有待成熟,需要从国家层面充分发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产业优势。眼下各省的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已相继出炉,仪器信息网从中梳理发现有关省份已在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谁能抢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先机,我们从“十四五”规划中略窥一二。
综合类创新中心
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推动重点区域创新发展,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建设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把国家战略部署与区域产业企业创新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创新链条融通,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性、引领性支撑。
创新中心由相关地方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牵头或多地方联动共同建设,发挥有关地区和部门比较优势,统筹布局、汇聚资源,指导推动有优势、有条件的科研力量参与建设。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020年12月,在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国家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中心以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发展原始创新为核心使命,采取大学“育种”、中心“育苗”、企业“育材”、区域“成林”的发展模式,构建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培育专业平台、研发原创技术、培育新兴产业、培养创新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021年4月22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广州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立足广东、协调港澳、带动全国。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6月3日在上海揭牌成立,定位于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枢纽、产业技术的创新枢纽、人才价值的转化枢纽。
主要任务:(1)以关键技术研发为使命,以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树立“共需、共建、共享、共治”理念,加强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长三角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2)服务长三角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孵化培育和发展,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区域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和未来产业高地的核心引擎,为支撑长三角区域产业化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战略作用。
领域类创新中心
面向国家长远发展、影响产业安全、参与全球竞争的细分关键技术领域,布局建设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部署,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行业内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提升我国重点产业领域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主要由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联合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院所、骨干企业等,集聚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带动上下游优势企业、高校院所等共同参与建设。
据目前公开的信息显示,前期批准建设的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总投资规模均将近20亿元。“十四五”北京、江苏、上海、山东、湖北、内蒙古等15个省(直辖市)还将创建超40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预估投资总规模将达数百亿元。
“十四五”各省(直辖市)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省(直辖市) | 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中心建设内容 |
北京 |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 完善独立开放运行机制,进一步聚焦车规级芯片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打造产业创新生态;与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平台加强技术协同,推动融合创新 |
北京 | 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 | 于2021年3月24日经科技部批复启动建设,旨在打造产学研科企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是农业领域首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由先正达集团为主体,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建设。 |
北京 | 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 | 对我国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创新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国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 |
江苏 |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 | 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由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与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围绕解决“重化围江”、长江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低碳绿色技术创新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 |
江苏 | 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 | 国家科技部于2021年3月份批复,以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为主体建设的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聘任詹启敏院士为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聚焦治疗性抗体、新型疫苗、核酸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等生物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关键技术攻关、公共平台体系建设、产业生态环节营造、机制体制政策创新作为四大重点建设任务。 |
江苏 |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 |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项目位于苏州纳米城,项目总投资超18亿元,该基地由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首期包括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及东微半导体总部、汉天下研发中心和镭明激光研发中心总部等部分定建企业,将布局建设支撑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发展的3万平方米高标准洁净厂房和化学品库、废水处理站、110千伏电站等配套设施,以及8英寸BAW(体声波)滤波器及射频模组生产线,半导体高端激光研究中心,晶圆与器件性能测试研发工程中心等。 |
湖北 | 国家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 | (筹) |
湖北 |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 由武汉光谷爱计算有限公司牵头建设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基于人工智能芯片构建的人工智能计算机集群为基础,建设涵盖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的完整系统,主要应用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开发、模型训练和模型推理等场景,提供从底层芯片算力释放到顶层应用使能的人工智能全栈能力,为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算力服务、孵化行业创新应用,聚合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并进行人才培养和标准孵化。 |
湖北 | 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 | 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企业信息化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建设,打造我国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力量。中心聚焦智能产品设计、智能工艺设计、智能数控系统与装备和智能制造系统四大主攻方向,构建“一核三圈N辐射”的“MATLAB”和中国的“西门子”,为制造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 |
湖北 | 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 | 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以及中建、中交、中铁、中核、中能等一批桥梁、高铁、建筑领域世界500强企业共同组建。中心创新网络覆盖数字建造领域60%以上的高校、科研院所、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覆盖中国重要经济区域和主要建造产业基地,形成有效辐射。 |
湖北 | 国家智能芯片技术创新中心 | 由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恭喜、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湖北江城实验室共同牵头,争创国家智能芯片技术创新中心。旨在加快我国高性能智能芯片的研发,抢抓新兴技术发展机遇,使我国智能芯片算法、设计、制造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心以智能芯片为核心,重点突破芯片、下一代存储芯片、类脑神经网络芯片、射频SOI芯片等智能元器件技术领域;持续跟踪产品上下游领域,围绕智能芯片开发全周期布局重点研发课题,突破产业链共性技术,全方位完善产业链,打破单个创新主题局限,开创创新要素聚集新模式,建立产业协同创新生态体系,促进上下游配套产业协同发展。 |
湖北 | 国家激光技术创新中心 | 由龙头企业牵头,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在已形成的激光装备制造、光通信器件、激光全息防伪、传感器、信息追溯的产业格局基础上,针对全球“再工业化”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特点,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智能制造关键产品及解决方案。 |
湖北 | 国家数字传媒技术创新中心 | 由武汉理工大学牵头,开展知识资源融合与组织技术、知识服务大规模定制技术、可信可控交易技术和出版大数据融合分析与赋能技术四大关键技术研究,打造统一开放的知识资源体系、大规模定制知识服务体系、“知识十”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出版内容交易可信可控、出版知识服务高质高效的知识文化服务新模式,全面推动出版领域文化和科技领域关键技术研发。 |
湖北 | 国家智慧水电技术创新中心 | 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同组建。面向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围绕水电工程智能建造、水电工程智慧运维,以及水资源安全和智慧管理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破基础研发、技术应用和工程示范的瓶颈,为水电战略技术力量打造提供支撑。 |
湖北 | 国家智慧快递物流技术创新中心 | 支持鄂州市整合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顺丰机场)、武汉大学、北斗导航院等资源,争创国家智慧快递物流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建设”一个中心、四大平台“,打造交通物流技术”五大制高点“,全面建成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具有”聚智、协同、孵化、辐射、共享、合作“功能的智慧物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国家智能化物流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成为主导智能化物流技术标准制修订的国际化基地;成为引领智慧物流领域产业集聚的创新高地;成为国家智慧物流领域技术创新的”新名片”和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
湖北 | 国家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 | 整合湖北新鑫无纺布有限公司、仙桃新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仙桃市无纺布制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资源,争创国家非纺织布技术创新中心。围绕非织造布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创新,推动湖北乃至全国非织造布产业结构升级、品牌升级、产能升级,促进非织造布产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助推非织造布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全球知名的世界级非织造布产业集群和国家防疫应急物资战略储备基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湖北 | 国家疫苗技术创新中心 | 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立足于我国和世界新发突发传染病疫苗研究开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传染病疫苗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打造创新资源聚集、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的快速开发流程,协同推进新型传染病疫苗领域技术创新,使我国成为疫苗技术创新高地,保证我国新型传染病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
湖北 | 国家淡水渔业技术创新中心 | 由中科院水生所牵头,依托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中心和武汉现代生态渔业研发基地,以水产养殖池塘生产过程清洁化、大水面净水渔业转型、养殖空间拓展、养殖与加工融合为主线,贯穿绿色、精准、低碳、高效发展新理念,通过品种结构、养殖模式、乡村环境和渔业产品的优化,引领和支撑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巩固水产强国地位,主要创新内容包括池塘清洁生产工程、大水面“净水”生态功能化渔业操纵理论与技术、稻田综合种养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工程化高集约养殖理论与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 |
湖北 |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 由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共建,围绕我国油菜全产业链发展和全价值链开发的重大战略需求,构建“1+5+10”战略布局,即一个中心(总部设在武汉)、5个分中心(全国油菜不同生态区域的优势科研单位)、10个示范站(油菜全产业链的骨干企业),协同开展共性和区域性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重大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升油菜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引领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供给安全。 |
湖北 | 国家家畜种业技术创新中心 | 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由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以提高国家家畜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保障核心种源安全和引领家畜种业高质量发展为使命,面向世界家畜种业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产业提质增效和家畜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四大需求,围绕生物育种新技术、家畜新品种培育、种畜安全高效养殖、种畜营养与饲料、种畜智慧养殖与环境安全等五大领域,打造五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三大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四大服务平台,5-10年时间建成为国家家畜种业重点关键技术供给源头,国家家畜产业集聚发展创新高地,为我国家畜种业技术创新提供战略支撑。 |
湖北 | 国家生物农药技术创新中心 | 由湖北省农科院牵头,由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将汇集该领域优势科研团队。领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将生物农药新产品创制和制剂技术研发作为中心主业,将适于推广应用的生防集成技术作为中心产品,致力于微生物资源挖掘的源头技术创新、生物农药产品和制剂技术中试熟化、生防应用技术开发升值,孵化衍生科技型企业,引领带动生物农药产业创新发展。 |
湖北 | 国家病毒性疾病防治产业创新中心 | 由人福医药集团牵头,会同病毒性疾病防治领域上下游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等,打造国内外一流的病毒性疾病防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优势资源,集中开展联合攻关,围绕病毒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复杂共性关键技术开发、靶向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抗病毒药物研发及产业化、企业孵化培育,重点建设先进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培育大平台和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联合体,提升病毒性疾病防治领域的科研发现、工艺优化、联合攻关能力及成果转化速度,提升病毒快速检测诊断能力、有效治疗药物及疫苗快速开发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病毒性疾病防治领域高新技术企业。 |
重庆 |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 | 由重庆市科技局组织,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牵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中心致力于生猪技术领域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绿色高效养殖、重大疫病防控三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还将建设生猪遗传育种与繁殖、生猪营养与饲料、生猪疫病防控、生猪养殖环境与工程、生猪大数据五大平台,推动重庆加快打造生猪产业集群。 |
上海 | 流程智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以“数联智造”为抓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
上海 | 医疗机器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聚焦医疗服务机器人领域,基于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面向智慧医院建设,在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智慧医疗服务机器人系统、柔性医疗物资仓储配送机器人系统、数字孪生医院系统等方向展开重点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 |
山东 |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16年9月5日在青岛设立。是集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的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平台。 |
山东 | 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 | 2021年4月16日,潍柴动力牵头承建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揭牌。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了以潍柴动力为核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的创新协同体,加快产业链技术瓶颈突破和产业化落地。 |
山东 | 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 | 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由山东康平纳集团、东华大学双牵头组建,于2020年6月经工信部批复,是全国第17家、山东省首个批复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先进印染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
天津 | 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 | 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于2019年11月初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中心研发基地占地130亩,总建筑规模约1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亿元,由中国科学院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牵头,组织高校院所、投资机构、会员企业等共同建设的一个综合性、开放性、先进性的国家科技平台。 |
天津 | 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 | 2018年12月25日,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由中科院旗下高性能计算领域领军企业中科曙光牵头,联合多家产业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作为核心单位共同组建的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在中科曙光天津产业基地启动建设。 |
天津 | 国家先进操作系统制造业创新中心 | / |
辽宁 | 国家航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 由辽宁省优势企业牵头,聚焦国家航空装备研发的重大战略需求,集聚省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大中小企业协同、产业链上中下游联动的体系化创新,提升基础材料、核心功能部件、生产加工装备的自主保障能力,打造国家航空装备研制生产策源地。 |
辽宁 | 国家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技术创新中心 | 由辽宁省优势企业牵头,联合医学影像设备上下游企业及科研单位,围绕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关键技术问题,建设国际先进的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
辽宁 | 国家中药技术创新中心 | 由辽宁省优势企业牵头,整合东北区域优势中药企业和科研院所,以中成药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开展东北道地药材规划范种植、经典名方、有独特疗效的大品种开发及示范,搭建中药——中医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推广的示范平台,实现研发价值向临床价值、产品价值的转换,为支撑中成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
辽宁 | 国家化工安全技术创新中心 | 由辽宁省优势企业牵头,围绕安全技术、安全工程和安全管理,解决化工风险大、三废多、消耗高等制约国家化工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工艺、设计、安全、环保与工程有机融合,促进化工行业实现安全生产和提质增效。 |
辽宁 | 国家燃气轮机技术创新中心 | 由辽宁省优势企业牵头,聚焦燃气轮机“卡脖子”问题。构建集需求分析、设计研究、技术验证、工程转化于一体的研发体系,突破干式低排放、双燃料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燃气轮机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
辽宁 | 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 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牵头,联合新型农业主体、农资农机企业及国内外科研单位,在东北黑土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环境清洁,支撑国家东北地区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农业转变。 |
黑龙江 | 一重高端大型铸锻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通过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等高端人才,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国家大型铸锻件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开展从设计、工程试验到最终为国家提供重大技术装备所需大型铸锻件等的全流程研究,加快提升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基础材料研发制造能力,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内蒙古 | 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 | 支持包头市创建国家稀土新材料创新中心,集聚国内外稀土领域创新资源,在稀土冶炼、金属合金和稀土功能材料等方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原创性、颠覆性突破,形成领先的稀土产业创新优势。 |
内蒙古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 支持呼和浩特市建设综合、集成、开放、共享的全球一流乳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乳业技术创新大联合、大协同、大网络,探索形成乳业重大技术导向的研发模式与创新网络,实现高端人才与创新资源集聚,为奶业振兴提供战略支撑。 |
青海 | 国家盐湖技术创新中心 | 支持青海组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并将其纳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序列,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供更强的科技支撑。 |
河北 | 在石油勘探等领域培育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
河南 |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水沙资源高效利用、隧道掘进装备、碳中和技术、超硬材料、数字经济、小麦、花生、棉花、地下工程防护等领域创建5家左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
广西 | 在内燃机、甘蔗等优势特色领域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
福建 | 争创化工中间体、多源数据融合计算、应急防控药物、白 羽肉鸡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十四五”各省(直辖市)争创省技术创新中心
省(直辖市) | 争创省技术创新中心 |
北京 | 体育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 |
广东 | 印刷及柔性显示技术创新中心 |
广东 | 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 |
广东 | 智能传感器技术创新中心 |
江苏 | 布局建设10家以上省技术创新中心 |
安徽 | 高速磁悬浮及超导技术创新中心 |
安徽 | 高端测量仪器交叉研究中心 |
上海 | 糖类药物研发技术创新中心 |
上海 | 北斗导航技术创新中心 |
天津 | 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
黑龙江 | 北满特钢技术创新中心 |
河北 | 在氢能、先进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建设省级产业创新中心 |
江西 | 着力培育打造航空、VR、物联网、光电材料器件、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铜、钢铁、陶瓷、信息安全、家具和纺织服装等技术创新中心 |
湖北 | 在三维半导体集成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培育省级重大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 |
重庆 | 聚焦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轻金属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
宁夏 | 围绕葡萄酒、枸杞、现代煤化工等自治区重点产业或优势特色产业,统筹布局建设一批自治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甘肃 | 在集成电路、高档数控机床、医疗器械、农机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新建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 |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