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学报大讲堂第16期】|“新锐科学家”成果分享会(五)拟定于2022年5月8日上午举行,本次分享会将围绕“矿山环境保护”,邀请雷少刚教授、王金满教授、肖武研究员、马静副研究员与大家分享相关成果,敬请期待!
一、线上观看地址
手机端观看方式:微信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可直接观看直播
电脑端观看方式:https://k.cnki.net/CInfo/Index/18261
观看提问:观看大讲堂直播活动,可发送弹幕向专家提问,每位专家均将在提问环节回答相关问题。
二、主讲人简介
雷少刚,1981年生,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山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采煤塌陷地和采空区治理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教师,江苏省土地科技优秀工作者、煤炭青年科技奖、徐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生态环境遥感
主要成果:承担完成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企业科技项目10余项;在神东矿区、准格尔旗、宝日希勒、北电胜利等矿区建立了多个科研示范基地。在Science、煤炭学报、生态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2)、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第2)、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5)。
王金满,男,1979年6月5日生,内蒙古赤峰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10余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SCI收录61篇、EI期刊收录12篇,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作为核心起草人制定行业标准10项。2018年入选自然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研究方向: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
主要成果:致力于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改变传统露天煤矿排土场“分级汇流、集中排水”思路,运用“分散径流、以蓄代排”的理论进行了露天煤矿大型人工堆垫地貌微地形塑造,实现了露天煤矿区岩土侵蚀控制与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借助高精度CT扫描与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矿区受损与重构土壤特性的三维可视化定量表达,综合利用多重分形理论、联合多重分形理论、地统计学理论构建了煤矿区重构土壤特性空间异质性的定量表征方法。定量揭示了煤矿区复垦土壤、植被演替与交互影响关系,提出了大型露天煤矿区受损“地形-土壤-植被-水系”复合生态系统重构思路,为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肖武,男,1983年9月5日生,湖南涟源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梯队),美国土地复垦科学学会杰出青年奖(Early Career Award, American Society of Reclamation Science),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越崎青年学者”获得者。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编,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能源专委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土地复垦科学学会会员,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研究方向: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GEE时序遥感监测与大数据分析、无人机遥感、国土空间规划
主要成果:致力于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针对煤矿区地表环境类型多样、损伤动态、尺度跨度大、显性隐性信息交融的特点,研发了基于遥感时序大数据与云计算的高潜水位矿区损毁扰动识别模型与方法,实现了对大范围开采扰动的快速提取与制图。探索了利用无人机搭载多传感进行矿区土地与生态损毁的精细化监测与评价研究,构建了多情境下开采沉陷影响的植被生化参数指标表征反演方法与模型,实现了对开采扰动过程的快速与高效监测。
马静,女,1982年10月1日生,安徽淮北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等20余项,获得绿色矿山科技奖一等奖1项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Land Degradation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Pollution、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hemosphere、环境科学、煤炭学报、土壤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多篇。担任《土壤通报》青年编委,长期担任杂志Geoderma、Chemospher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土壤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10多本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杂志审稿人。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申请并获得法国INRAE-AMAP实验室的CeMEB项目NANJING。并与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的Alejandro博士合作,在皖北复垦矿区搭建植被茎流对地下生态系统影响监测平台。
研究方向: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主要成果:致力于矿区生态环境污染监测与修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揭示了我国东部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复垦、土壤及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矿区土壤-植被-生物酶-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体系;首次提出引入分子生态网络方法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结合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建立CO2驱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监测技术体系,为CCS驱替开采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