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新闻社与能源基金会共同主办了国是论坛“能源中国”——聚焦稳增长:绿色投资支撑绿色复苏。
会上,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能源基金会的一项分析表明,到2050年面向中国碳中和的直接投资可达140万亿元,碳中和相关的投资将在今后30至40年内为经济增长提供可观的投资推动力。
对于“能源不可能三角”(能源廉价、能源安全和能源清洁的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邹骥指出,这个观点正在走向过时。不能把应对气候变化、减污降碳和发展对立起来。
邹骥表示,中国正在迎来一场深刻的以能源科技革命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它决定了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去处理好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环境质量和气候稳定等不同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些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协同的,把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连接起来格外重要。
对此,邹骥提出四方面观点:
一是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可观的投资推动力。
过去几年,在风光能源领域,我国平均每年的投资约在五六千亿元人民币以上,在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风光能源领域的投资有保持和扩大的潜力。
能源基金会的一项分析表明,“十四五”期间,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和绿色改造领域,绿色低碳城镇化和现代城市建设领域,绿色低碳消费领域和可再生能源友好的能源或电力系统建设等领域总投资可达近45万亿元,平均每年约8.9万亿元,占2021年全社会总投资的16%左右,这将是一个可观的增长投资的动能。
分析表明,到2050年面向中国碳中和的直接投资可以达到至少140万亿元,如果考虑到关联的投资,实际投资潜力远大于这个规模。碳中和相关的投资将在今后30至40年为经济增长提供可观的投资推动力。
二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是与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相呼应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经济学的眼光看是有效需求不足的一种危机。这种有效需求的不足持续困扰全球。但双碳目标为中国开拓了新的巨大的增长潜力,带来新的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它是走向可持续繁荣的方向,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相辅相成。
此外,双碳目标下,随着能源体系,特别是电力体系的转型,低碳城镇化、数字化与传统重化工业产业的融合等,中国正形成自己的赛道,而且在很多赛道已经“弯道超车”,形成了比较优势,有望在全球的竞争中走在前列。
三是中国煤电行业现有大部分机组在未来17年到20年将保持平稳运行,端稳能源“饭碗”。
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需要精心设计,要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时间脉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划一些底线,比如民生、电力和热力保供的底线等,这都是安全问题,不能触动。
对于占煤耗55%以上的电煤,邹骥建议,根据中国煤电装机机组的平均年龄只有大约13年的特点,可以制定机组年龄到30年左右的淘汰目标。这也意味着中国煤电行业现有大部分机组在未来17年到20年将保持平稳运行,端稳能源“饭碗”,但发电小时数需要有序下降。
随着非化石能源发电的技术不断成熟可靠、成本下降,在本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将最大限度地替代煤电。未来20年里中国电力系统将迎接非化石能源占比稳步上升、煤电占比相应下降的有序结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但每个5年又需要有显著的进展和变化。
要尽早做到新增的能源和电力需求100%的由非化石能源的增长去满足,而且非化石能源的增长还要大于新增能源或电力的需求,富余的非化石能源新增量就可以逐步去替代煤炭存量。
四是在逐步实现电力系统深度脱碳化的同时,要同步推进提高终端用能部门的绿色电气化水平。
在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电气化有可能是不平衡的,但都大有潜力,这对配网终端用能装置、充换电和放电都提出了系统要求,也开辟了新的投资和消费领域。
在现实中,想实现上述投资潜力需要打通一些政策堵点:一是要有更加明确的减排控排目标,为投资者和技术研发者建立长期稳定的预期;二是要加速建立碳定价的体系,使实际的碳价显著高于边际减碳的成本,以形成减碳的盈利,为减碳投资者和技术研发者提供足够的激励。
在同一场合,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董事总经理王汉锋表示,从现在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绿色投资可能需要139万亿元,对应到每年大概占整个GDP总量2%左右。
分时间段看,王汉锋认为,在2021年至2030年,为达到“碳达峰”中国绿色投资年化需求约为每年2.2万亿元。2031年至2060年,为了实现“碳中和”中国绿色投资年化需求约为每年3.9万亿元。
分行业来看,王汉锋认为,为了达到“碳中和”目标,电力行业的绿色投资需求最大,总需求达到67.4万亿元;其次为交通运输和建筑行业,总需求分别为37.4万亿元和22.3万亿元。
“绿色投资需要的资金对接的就是绿色金融。”王汉锋称,中国目前正在全方位建立整个绿色金融体系,但对标绿色金融发展领先的区域,比如欧洲仍有一些差距。从整个国际上看,中国对绿色金融的重视程度在快速上升,甚至包括在更为细节的ESG体系,中国也是在快速拥抱。
在投资中,遵循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会降低投资预期回报吗?王汉锋认为,虽然实现碳中和是在将传统能源利用的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短期可能带来成本上升、中期高度依赖技术上的突破、规则的升级等,但考虑实现碳中和平衡了短期成本和长线潜在回报,且技术革命带来的中长期回报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遵循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一定降低投资潜在回报。
此外,王汉锋还表示,全球走向碳中和使得拥有不同资源禀赋、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市场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存在差异,积极地应对和研究是投资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关键。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