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疗感知领域专利布局研究成果报告》发布

4月26日是第22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与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北京IP”)在京共同举办“智汇医疗•智创未来——知识产权运营与医疗感知成果转化论坛”。

论坛发布了《全球医疗感知领域专利布局研究成果报告》。该报告由北京IP联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打造,基于全球海量专利大数据,全面盘点了全球医用传感器产业技术全貌,重点围绕国内外医院、企业的技术方向和创新实力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全球医疗感知技术的最新动向和技术热点,为国内相关主体加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供有益参考。

报告指出,近20年,国内外医用传感器发明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技术创新热度持续高涨。国内较国外在医用传感器技术创新规模及质量尚存较大差距。从医用传感器专利布局方向来看,国外侧重超声诊断、手术设备、内窥镜、分子诊断等高端器械,国内主要应用于消毒或灭菌、康复理疗、呼吸机等中低端器械。报告建议国内医用传感器企业应强化专利布局意识、提升创新质量水平。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常务副会长周先志,北京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周立权,中关村发展集团总法律顾问、北京IP董事长张建出席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飞利浦中国副总裁周振宇作主旨演讲。

雷筱云、周立权、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刘希华分别在论坛致辞。雷筱云指出,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完善制度供给和政策体系,通过畅通流转、金融赋能,多措并举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见效。2021年,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额达3783亿元,其中出口额增幅达27%。全国专利转让、许可、质押等运营次数达到48.5万次,同比增长19.7%;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42.1%。

周立权表示,论坛聚焦打通0-1、1-100转化链条,推动健康医疗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落地,对北京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始终重视并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和价值实现,突出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的导向,促进各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配置,支持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高质量专利的培育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持续开展知识产权的金融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等新型的责任保险。下一步北京将以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为指引,持续推动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和开放。北京将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强化对外合作,推进两区建设中的知识产权工作。围绕热点技术,以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全环节改革为抓手,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北京开创知识产权创造、发展、运用、保护、管理、服务新局面注入澎湃动力。

“中国研究型医院—北京IP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征集活动”启动

会上,揭晓了中国医院知识产权“十佳”名单,启动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北京IP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征集活动”。

主旨演讲紧扣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支撑要素,奉献了一场具有国际前沿、战略全局高度的思想盛宴。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分享了全球医疗感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情况。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介绍了医学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及经验。飞利浦中国公司副总裁周振宇分享了用资本撬动成果转化的案例和经验做法。

论坛由北京IP总经理郑衍松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知在线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深赛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办。并得到华智众创、北工投资、怀柔仪器和传感器公司、中关村协同投资、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中关村集成电路园、申万宏源证券等单位支持。论坛还特设了医学创新转化直通车分会场。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