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4月26日消息,在2022年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周红表示,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全面走向智能化的时代,在走向智能世界的路上,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幸福生活、高效工作、绿色环境还需要感知、连接和计算提升成百上千倍能力,另一方面,在相关科学与技术上,过去的几十年中都没有大的突破,甚至已经接近瓶颈。
周红认为,面向未来,只有大胆提出假设、大胆提出愿景,敢于打破既有理论与技术瓶颈的条条框框,才能大踏步前行。
一:拓展认知的边界,物质与能量、现象与规律
首先是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拓展我们认知的边界。尤其是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突破,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明新分子、催化剂、蛋白质等材料和器件,以及新的装备和新工艺。
二:拓展感知极限,更好地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
其次是未来将不断扩展感知世界和感知自身的能力,将从接近人类感知到超越人类感知、从替代感知到扩展和创造感知、从人类感知到机器感知。
“在这方面我们要向生物界学习,大自然通过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进化,形成了远远超越现有机器和人的感知能力。”周红表示。
三:探索新的计算模式与实现方式,认知世界、解决问题
第三是探索适应目标与环境的计算模式与高效实现方式,从而更好认知世界、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信息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发展出了十几种广泛使用的计算模式,例如无线和光通信里大量使用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蝶形计算模式,路由器里大量使用基于逻辑状态转移的有限状态机计算模式,AI里目前大量使用基于统计和相关的计算模式等。
周红指出,数学家和工程师们奋斗了这么多年,我们在计算模式上是不是已经走到了尽头?我认为还有很大的空间,例如:
在通信上:随着未来的通信系统不断走向高频、高速,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非线性信道和非线性器件带来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从传统的线性傅里叶变换拓展到非线性逆散射变换,以更好地匹配未来的应用?
在AI上:随着应用的不断拓展,我们面临统计相关AI计算模式不可解释、不可调试的问题,同时还有很大的能效挑战。我们能不能向生物界学习,例如蚂蚁,小小的蚂蚁大脑一般只有0.2毫瓦的能耗,它既不用深度学习、也不需要遵循可计算性理论和冯·诺依曼架构,但是却能够跑来跑去做很多复杂的事情,例如筑巢、寻找食物、养蚜虫等等。目前的自动驾驶汽车还需要几十瓦甚至几百瓦来进行计算,在能效上与蚂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AI领域,除了统计和相关计算模式外,能不能进一步发展出数理逻辑计算模式、几何流形计算模式、博弈计算模式等?
在科学计算上:我们大量用到矩阵,对于两个n行n列矩阵的乘法,如果按照原始简单算法,复杂度是n的3次方,1969年德国数学家创造的斯特拉森算法,将复杂度降低到n的2.807次方,2020年底MIT的Williams与哈佛的Alman给出一个复杂度是n的2.3728596次方算法。
在矩阵计算中,我们更关心稀疏线性方程组求解,因为在社会科学中,地球上有几十亿人,平均每个人只维持不超过200个有效关系;在芯片设计中,大部分元件的限制条件是局部的。在这个领域,佐治亚理工大学的彭泱等人发明了计算复杂度为n的2.3316次方的先进算法,获得了计算理论顶会SODA的2021年最佳论文奖。几个月前我们的数学家发明了一个更新的算法,将复杂度下降到n的2.28次方,比彭泱等人的算法降低了0.0516次方,这个进步意味着什么呢?对n=100万来说,计算复杂度将能进一步下降约45%。
在具体实现上,超级计算机往往要用巨大的能耗来实现大算力,例如3千万瓦实现近500PFLOPS算力,而人脑大约用20W可以做到近30PFLOPS,效率高了约八万倍。
四:突破香农定律的假设,在更大的时空中发展信息通信
第四是在有别于香农定律的假设、以及更大的时空中探索信息通信,从而跨越空间的障碍,建设全球直达的能力,连接虚拟与现实世界、以及无处不在的机器。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