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双碳”1+N政策体系将不断完善,一系列规划政策已经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陆续公布,先立后破,这是今年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国常会: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今年新增产能3亿吨;发改委、工信部等研究部署2022年粗钢产量压减工作;央行:制定转型金融政策框架,落实《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特斯拉一季度出售碳积分获利6.79亿美元。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国常会: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今年新增产能3亿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能源保供增供举措,提升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会议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要立足我国国情,应对外部环境新挑战,抓住重点,强化能源保供,未雨绸缪推进条件成熟、发展需要的能源项目开工建设,促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这也能扩大有效投资和带动就业,既利当前又利长远。一要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通力合作优化煤炭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核准审批政策,落实地方稳产保供责任,充分释放先进产能。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储备设施建设。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引导煤价运行在合理区间。二要推动煤电机组节能减排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全年改造规模超过2.2亿千瓦。改造要选择机组正常大修等时间,防止影响电力稳定供应。落实支持煤电机组改造的金融政策。三要在严格监管、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对经过多年准备和全面评估审查、已纳入国家规划的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陆丰三个核电新建机组项目予以核准。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在“双碳”目标下,要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提升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但也不能忽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的事实。在国际形势不稳,能源价格攀升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加大煤炭等能源的保供稳价,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保持经济引擎的动力。
2、发改委、工信部等研究部署2022年粗钢产量压减工作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21年,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粗钢产量压减任务全面完成。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巩固好粗钢产量压减成果,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将继续开展全国粗钢产量压减工作,引导钢铁企业摒弃以量取胜的粗放发展方式,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将配合做好粗钢产量压减工作,加大行业自律力度。
在粗钢产量压减过程中,将牢牢把握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碳达峰碳中和长远目标节点要求以及钢铁行业“十四五”发展目标、平稳运行等因素,在保持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企业积极性,严格执行环保、能耗、安全、用地等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突出重点,区分情况,有保有压,避免“一刀切”,重点压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粗钢产量,重点压减环保绩效水平差、耗能高、工艺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的粗钢产量,确保实现2022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作为八大高排放行业之一,钢铁行业的减碳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其中的关键就是压减粗钢产量。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减少近3000万吨,完成压减任务,今年粗钢产量的压减仍需推进,但是政策施行过程中提出了避免“一刀切”,有保有压,有的放矢,针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粗钢产量进行重点压减。
3、发改委:开展2022年废旧家电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海尔等6家龙头企业自愿申报
4月19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4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为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更新消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印发通知,按照“企业自愿、政府支持、示范引领、有序推进”的原则,组织开展2022年家电生产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生产者责任,发挥销售网络优势,通过自建回收体系,或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平台企业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回收渠道、畅通回收网络、创新回收模式。
近日,已有海尔、格力、TCL、长虹、美的、海信6家龙头企业自愿申报参加2022年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共申报“四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洗衣机)规范回收目标约1700万台,占我国全年报废拆解量的20%。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生态环境部固体司,组织有关研究机构、协会成立回收目标责任制评估专家组,并于近日召开评估会议,对上述6家企业报送的《废旧家电回收目标责任申请报告》合规性、完整性进行了审核评估。会议围绕年度验收评分规则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并对企业的报告内容和工作方案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
孟玮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企业完善行动方案、优化回收路径,并对参加行动的企业及其回收目标予以公布,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生产企业主动履行回收责任。明年初,还将组织专家对企业回收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公示,宣传推广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是一大关键,可以大大降低资源的消耗。家电消费在我国居民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完善废旧家电的回收处理,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家电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将带动更多企业参与回收。
4、国家能源局:截至3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4亿千瓦
4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3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3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4.0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7.4%;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2亿千瓦,同比增长22.9%。
1-3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899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18小时。其中,核电1847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30小时;风电555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65小时。
1-3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814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太阳能发电188亿元,同比增长181%。电网工程完成投资621亿元,同比增长15.1%。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不断调整,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在国家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的背景下,风电、光伏发电增速加快,新增装机容量大幅增长。在可再生能源高速发展的同时,电力系统的改革也在同步推进,加速去中心化,更加适应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分布式、间歇性等特点。
5、生态环境部:一季度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4月22日,生态环境部举行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出席发布会,介绍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并表示,2022年一季度,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
在环境空气状况方面,一季度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8%,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4%。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7.4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3.1%。但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和7.8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分别上升7.0%和13.6%。
在水生态环境状况方面,一季度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8.2%,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重点流域主要江河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9.7%,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8%,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一季度,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声环境各类功能区昼间、夜间总达标率分别为96.5%和87.7%,同比分别上升0.1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苏克敬表示,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到2025年,全国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巩固提升,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确保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这些年来中国一直努力推动的工作。在“双碳”目标之下,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需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目标,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6、全国碳市场成交量仍处低位,碳价不变
4月18日-2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60吨,总成交额9,600.00元。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160吨,周成交额9,600.00元,最高成交价60.00元/吨,最低成交价60.00元/吨,4月22日收盘价为60.00元/吨,与4月15日持平。过去一周无大宗协议交易。截至4月2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89,542,208吨,累计成交额8,237,684,732.52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春节以来,在履约期结束后碳市场交易量不断走低。此前一周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跌到两位数,仅有区区90吨,为全国碳市场开启以来的最低周成交量,不过好在还有大宗协议交易。过去一周,没有了大宗协议交易支撑,而且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没有起色,因此一周的总成交量仅有160吨。虽然碳价仍维持在60元/每吨的较高位,但碳市场交易不够活跃,不利于全国碳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绿色金融周报
1、央行:制定转型金融政策框架,落实《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
4月20日晚,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印度尼西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华盛顿主持召开今年第二次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会议讨论了全球经济、国际卫生架构、国际金融架构、可持续金融等议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以视频连线方式出席会议并发言,陈雨露副行长陪同参加。会议指出,发展可持续金融对于推动绿色和包容的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方肯定了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工作进展,期待继续推进制定转型金融政策框架、促进发展中国家绿色融资等重点工作,并落实《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易纲强调,当前形势下,G20应聚焦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人民银行将继续牵头推进制定转型金融政策框架等工作,推动落实《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促进可持续金融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支持建立全球一致的可持续披露标准体系,建立有公信力的转型金融框架。这一路线图的发布,将对中国绿色金融的下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促进中国绿色金融政策和实践与国际接轨。
2、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等金融行业标准
近日,证监会发布了《碳金融产品》等金融行业推荐性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涌现出多种碳金融创新产品。《碳金融产品》标准在碳金融产品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为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供指引,有利于有序发展各种碳金融产品,促进各界加深对碳金融的认识,帮助机构识别、运用和管理碳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金融产品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促进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有利于有序发展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碳借贷、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更有利于促进各界加深对碳金融的认识,帮助各类相关机构识别、运用和管理碳金融相关的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推动实体经济低碳转型。
3、央行、外汇局:用好用足碳减排支持工具,优化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
《通知》强调,要抓好抓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落地。用好用足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优化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煤炭等能源供应的金融服务方面,《通知》要求,优化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合理满足煤炭安全生产建设、发电企业购买煤炭、煤炭储备等领域需求,保障电力煤炭等能源稳定供应。抓实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加大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及周边煤电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用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金融机构应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
4、周小川:碳税与碳交易效果不一定等价,要优化各种激励机制
在4月20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分论坛“实现碳中和:政府在行动”及分论坛“能源融合发展,共建绿色世界”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表示,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与碳税类似,其目的都是鼓励具有不同边际减排成本的参与机构共同减排。但即使碳税和碳交易价格相等,也不一定意味着两者效果等价,只有在保证碳税收入全部用于激励减排的情况下,两者才可能是等价的。对这一观点的强调主要是因为财政部门有动力把碳税收入用于其他目的,比如近期在欧洲因燃料价格上涨已产生了一些呼吁将碳税收入用于补贴燃料成本的声音。在碳中和背景下,需要对各种激励机制进行优化,确保实现减排效果。
就全国碳市场来看,目前只覆盖了电力行业,产品较为单一,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产品种类要从现货向期货发展。从国际上来看,由于我国碳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早期阶段,也要客观看待我国碳市场与欧洲等其他主要碳市场在价格和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差距。
关于国家碳中和目标如何在地方与行业间进行协调的问题,他表示,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重大战略和发展规划方面有着在各行业和地方分解任务的传统和能力,但这不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的“1+N”政策体系,其中的“1”就是要做好这个统筹协调工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我国已建立了全国碳市场,接下来需要优化碳市场激励机制,优化机制的方向应该从现货走向远期市场,激励机制在中长期的目标主要是引导投资,通过引导资金投入找到新技术、设备、工艺。
5、方星海:国际ESG准则2022年底将发布,中国企业面临信息披露挑战
近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时透露,今年年底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即将发布国际ESG信息披露准则,这对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估值、缴税方面会产生较大影响;但证监会将向ISSB反映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减轻负面影响。总体而言,ESG信息披露方向已经确定,我国企业需要自主消化适应这一过程。方星海表示,现今证监会要求披露信息仍基于自愿,未按照国际标准或到强制披露的情况,我国A股的ESG披露也处于自愿阶段。下一步,我国将逐步深入探索对相关强制披露要求和政策的制定。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颁布国际ESG准则时,需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基础条件与发达国家固然有所差距,但是ESG的方向是一致的。在适应ESG披露准则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披露水平也会提高,技术条件也会得到改善。
6、马骏:实现“双碳”目标,下一步是制定路线图和提升执行力
日前,北京绿金院院长马骏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会上表示,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承诺了碳中和目标,对于我国来说,下一步更重要的任务是制定路线图和提升执行力。具体来说,落实碳中和承诺需要四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需要采用一套政策工具来建立减排的激励机制。其中包括与碳价格相关的机制,如碳交易和碳税机制,也包括非价格手段,如绿色金融激励措施、政府的绿色采购、绿色补贴,以及涉及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行业性措施。二是需要有大量的绿色低碳技术以及支持这些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体系。三是需要有能够动员大量社会资本参与减排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体系。四是需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典型的国际公共产品,没有国际协调与合作,就会出现搭便车的问题。应该进一步强化各种双边、多边机制,动员全球资源参与减碳。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在设计路线图方面,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里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1+N”的顶层设计已经初步形成,很多行业的框架性路线图已经比较明晰,包括能源、交通、建筑和制造业等。不过,很多实体企业还不具备提出方案的能力,仅部分优秀的行业领军企业有相关方案。预计未来更多企业将参与规划,特别是金融机构,不仅规划路线图,还会有具体的执行型方案。
7、特斯拉一季度出售碳积分获利6.79亿美元
4月21日消息,周三美股盘后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特斯拉第一季度来自于汽车业务的营收为168.6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90.02亿美元相比增长87%。特斯拉第一季度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得益于出售碳积分获得的营收实现增长,这也是该公司已享受了十年的免费资金来源。该项业务第一季度的营收为6.7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5.18亿美元增长了31.1%。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从我国来看,碳积分的单价和碳交易收入的总量,在未来同样会随着政策的深入和标准的提高水涨船高,成为新能源车企稳定且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整个新能源汽车转型的10-20年间扮演重要的作用。碳积分作为政策平衡手,其价格直接影响绝大部分车企的盈亏线,关注碳积分交易相关政策和价格的变动将会成为观察各个企业盈利的一个窗口。
8、上海环交所:碳管理体系将在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应用
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消息称,“EATNS碳管理体系”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相关碳管理体系官方资讯、政策动态、会议活动等信息将在此公众号发布。2021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牵头,联合十余家单位共同研制《碳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这是全球首个综合性的碳管理体系标准,于去年11月8日在第四届进博会上向全球公布,12月1日正式实施。该体系借鉴了国外成熟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温室气体排放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等,在现有体系基础上增加了管理内容,是国内第一个囊括“碳排放Emission、碳资产Asset、碳交易Trading、碳中和Neutrality”+“碳资信评价”(4+1模块)的系统性管理体系(EATNS)。下一步,碳管理体系将在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等更多行业普及与应用,帮助更多企业明确双碳行动路径,助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及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国家实现“双碳”承诺贡献力量。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管理体系有利于全国碳市场稳定发展,同时帮助企业开展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相关工作、应对国际贸易下的碳关税风险。
9、气候生态价值实现专项基金在京成立
4月18日,在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等单位倡议发起的《守护天然氧吧 做双碳先行者》目标背景下,气候生态价值实现专项基金在北京正式成立。该基金是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共同发起,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下批准设立的公益基金。基金旨在支持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理论研究、科技创新和标准制定、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及其与生态价值实现的协同增效、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全社会气候变化认知和应对能力,助力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一气候生态价值实现专项基金,将支撑国家科学决策、助力防灾减灾、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10、国家储备林碳汇价值试点转换,预期年度碳汇收益超过100万元
近日,由国家林草局西北院承担的国家储备林碳汇价值试点转换启动会议,在重庆市巫溪县召开。本轮国家储备林碳汇价值试点转换范围涵盖巫溪县2019年-2022年实施的储备林项目,预期年度碳汇收益超过100万元。近年来,国家林草局西北院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林草碳汇领域技术优势,把助力地方实现“双碳”目标作为重点攻关课题,并且在新疆、青海等地的总体规划、实现路径、价值转换和上市交易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本次试点工作的开展,其项目的实施与取得的经济效益,将为重庆市林草碳汇价值转换工作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形成区域内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
11、中信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增幅122.80%“中信碳账户”正式上线
日前,中信银行发布了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显示,该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成绩亮眼:开发全市场首只“碳中和”债券产品,达成国内首笔碳中和衍生品业务,全行绿色信贷余额2,054.25亿元,增幅122.80%。2021年,中信银行承销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合计承销19只,承销金额110亿元,同比增长132%;在“碳中和债”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两项创新领域先行先试,双双落地全国首批试点项目,起到了债券市场头部主承销商的带头示范作用。
此外,中信银行绿色金融体系打造的个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账户”的正式上线。同期,中信银行“绿•信•汇”低碳生态平台正式启动,“中信碳账户”已实现基础功能应用,包括碳账户开通、碳减排量记录、碳值社交分享、低碳科普、低碳知识小问答、碳排放计算器等功能模块,并识别和引入电子信用卡申请、电子账单、线上生活缴费等特色金融场景。“中信碳账户”旨在携手多方合作伙伴积极推动绿色创新,拓宽合作生态,发挥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协同效应,推动社会生活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信银行助力经济社会绿色复苏与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建设,在行内信贷投向政策框架下,推动了绿色金融业务创新,提高了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质效。“中信碳账户”围绕城市的碳普惠机制建设,是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让个人的绿色低碳行为可计量、可追溯,推动绿色低碳广泛融入民众生活。
12、北京绿交所王乃祥:将上线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1.0版
近日,王乃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表示,北京绿色交易所在践行ESG及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将为央企、地方国企以及民营企业提供“双碳”支撑服务。近期,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开发建设企业“碳账户”、绿色项目库、环境信息披露平台和企业ESG信息管理与披露系统,能为企业提供碳核算、多维度的绿色评价,以及环境信息披露等多样化、平台化的服务。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预计在一个月后上线1.0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积极推进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未来将朝着国际化、金融化、生态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13、湖北首次开展湖泊群生态价值核算,为湿地碳汇纳入交易提供支撑
近日,受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委托,经过近一年的监测评估,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日前发布结果,武汉市汉阳湖泊群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7.547亿元。本次调查对湖北省湖泊GEP核算、摸清全省湖泊生态家底、提升生态价值具有样本意义。下一步,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将继续推进武汉市主要湖泊湿地GEP统计与考核,探索通过生态补偿、碳交易等方式,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是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应、衡量生态价值统计与核算的体系,也被称为“绿色GDP”。在现有基础上,湖北省地质调查院还将通过积累数据样本,制定科学精准的定量评价方法,定量掌握不同介质对湿地碳汇的影响,为湿地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提供科学支撑。
撰稿:李德尚玉 实习生周怡廷
统筹策划:李博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