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发展将撬动大规模投资,下行压力之下支撑经济增长

见习记者缴翼飞 北京报道

稳增长是2022 年经济发展的总基调。在一季度下行压力加大的前提下,高质量增长与能源转型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4月20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要立足我国国情,应对外部环境新挑战,抓住重点,强化能源保供,未雨绸缪推进条件成熟、发展需要的能源项目开工建设,促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这也能扩大有效投资和带动就业,既利当前又利长远。

在中新社国是论坛4 月25 日举办的“能源中国——聚焦稳增长:绿色投资支撑绿色复苏”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稳增长就要稳能源,当前的经济活动离不开能源驱动,能源投资也支撑着必要的经济增长率,需要重视煤炭的能源兜底保障作用,有序推动煤电机组改造的同时重视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利用并把握好其中的投资机遇。

绿色能源投资空间巨大

在经历去年国内煤价暴涨、多地限电、煤电亏损保供,以及今年以来国际能源市场的剧烈波动之后,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先立后破有序推进“双碳”目标,已成为中国能源政策的首要任务。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在会上指出,去年实现了8.1%的增速,GDP总量达到了114万亿元,但是能源消费总量为52.4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增幅超出预期。万元GDP能源消耗也没有完成最初3%的目标,差了0.3个百分点,过去基本上都能实现。

杨伟民表示,去年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口拉动,进出口的贡献率高达20%,出口行业电力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全社会电力的增长速度,但当前限制出口不仅会拉低我们的增长速度,同时也会带来全球产业链的紊乱,在当前形势下,加快能源改造,加大绿色能源投资十分有必要。

“稳增长要讲求质量、讲求效率,不能饮鸩止渴。”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目前不能再依靠“两高”项目保GDP,而是要借本轮周期调整的契机,切实开拓新的投资和消费方向,转变投资和消费的内涵,形成新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方向相衔接的发展动能。

邹骥在会上指出,过去几年内,每年的风光能源投资平均在5000亿元以上,在稳增长大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能源投资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支持力,支撑着必要的增长率。

能源基金会数据显示,在“十四五”期间,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和绿色改造领域,绿色低碳城镇化和现代城市建设领域、绿色低碳消费领域和可再生能源友好的能源或电力系统建设等领域总投资可以达到接近45万亿元,平均每年大约是8.9万亿元,约占2021年全社会总投资的16%,增势可观。同时,到2025年,面向碳中和的直接投资可以达到140万亿元以上,碳中和相关投资将在“十四五”期间乃至今后40年内为经济增长提供可观的投资推动力。

邹骥表示,能源廉价、能源安全和能源清洁不可能同时实现的“能源不可能三角”走向过时,复杂形势下应对中国的绿色低碳增长保持信心,能源生产和消费本身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增长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能源稳定。

其中,电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与“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李俊峰表示,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动力,也是实现经济绿色复苏的重要依托。

根据李俊峰的推算,现有电力消费量为8.5万亿千瓦时,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占30%,即2.5万亿千瓦时,未来总体电力消费量大概翻一番,其中90%来自非化石能源,未来40年间大约需要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能力12亿瓦时,平均每年需新增3000亿千瓦时,投资空间充分。

端稳以煤为主的“能源饭碗”

杨伟民表示,控制“两高”行业盲目的增长,需要从“多目标动态平衡”的角度来分析,高耗能并不能完全与高排放划等号,未来要谨慎制定产业限制性政策。突然限制只会打乱投入产出关系,需要重视当前煤炭的能源地位,让经济总量规模保持不断增加的动态平衡。

“只是由于当前耗电大部分来自于化石能源,就把高耗能产业完全砍掉是不可行的,要做的是把高碳能源变成低碳能源,在保证能源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渐进地摘掉高耗能产业的‘高排碳标签’。”杨伟民说。

4月20日召开的国常会明确提出,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今年将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同时,要求推动煤电机组节能减排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全年改造规模超过2.2亿千瓦。改造要选择机组正常大修等时间,防止影响电力稳定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国内原煤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而进口大幅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生产原煤10.8亿吨,同比增长10.3%。进口煤炭5181万吨,同比下降24.2%。其中,3月份以来煤炭增产增供政策持续加力,生产原煤3.96亿吨,同比增长14.8%,进口煤炭1642万吨,同比下降39.9%,降幅比1-2月份扩大25.9个百分点。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短期内煤炭仍承担着国内能源兜底保障的责任和任务。在全球能源市场动荡不已,国际煤炭、原油、天然气价格均大幅上涨之际,再次强调煤炭主体能源地位意义重大。同时,通过推动煤电机组改造,也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让煤炭参与调峰用电。随着风电光伏比例的逐步加大,不稳定的风电与稳定的煤炭的组合将有力保障国内的能源安全,并成为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

“未来20年里,中国电力系统将迎来非化石能源占比稳步上升、煤电占比相应下降的有序结构转换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 邹骥表示,目前仍需要对煤炭进行系统有序的安排,发挥其作为能源压舱石的作用。要稳住存量、功能转变、严控增量,同时尽早让新增的能源和电力需求由非化石能源满足,并尽可能让非化石能源的增长进一步大于新增能源或电力的需求,从而逐步替代煤炭存量。

邹骥指出,中国煤电行业现有大部分机组在未来17到20年内将保持平稳运行,在此期间部分煤电机组将进行灵活性改造和再部署,用以作为调峰的电源和配合间歇式可再生能源电源的运行,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未来5到10年中也需要大量的转型投资。在端稳能源饭碗的同时,非化石能源发电技术也在不断成熟,最后将在本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最大限度实现大规模的煤电替代。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