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决定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去年已释放2.2亿吨,今年为何又增加?

【文/观察者网 王濛 陶立烽】昨天(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上强调了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并提出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

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十三五时期,煤炭行业退出落后产能10亿吨/年以上,去年四季度已经释放了2.2亿吨/年产能,为何今年又要增加煤炭产能?一方面是去年以来煤炭供需整体偏紧,另一方面则是突发因素。

去年以来煤炭供应偏紧,价格高企

自2021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0.3%。而去年我国原煤产量、消费量同比分别增长5.7%、4.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随着去年下半年在疫情有效控制下经济得以恢复,居民及工业用电需求量增大,1-8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3.8%。但为了维持用电与燃煤之间的平衡,在2021年9月下旬,中国多地出现拉闸限电、停工停产现象,多个能源大省相继发布通知,推动煤炭保供和增产。

据了解,从2021年下半年起,我国煤炭价格持续走高,截至2021年末,环渤海动力煤(5500大卡)价格指数为737元/吨,较上年末上升152元/吨;全年指数均价673元/吨,同比上升124元/吨,增幅18.4%。

环渤海动力煤(5500大卡)价格近一年来走势

对此,去年10月,国家矿山安监局筛选出153处符合安全增产保供条件的煤矿列入应急保供名单,纳入产能核增快速通道,增加产能2.2亿吨/年,当时预计第四季度可增加煤炭产量5500万吨。在此情况下,去年全国煤炭产量41.3亿吨、同比增长5.7%,创历史新高。

有关部门利用市场化的手段让煤炭价格下行的同时,也发现煤炭领域有哄抬价格的行为,国家发改委今年2月约谈了部分企业,也对煤炭领域执行限价。但行政手段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

比如部分地区的煤矿消极生产,导致中长期合同履约率较低。据陕西发改委4月15日通报指出,当地合同兑现较差履约率低于50%的煤炭供应企业有榆林象道物流有限公司等19家,另有榆林华电煤炭运销有限公司等7家煤炭供应企业合同兑现为0。

因此,继续用市场化手段,增加产能扩大供给也是降低煤炭价格的有效手段。

今年一季度海外进口减少,3月份进口量下降近40%

受俄乌局势下国内外煤炭价格倒挂、印尼等主要煤炭出口国对煤炭出口设置限制措施减少了全球煤炭供给,以及疫情运输受阻影响,一季度我国进口量减少。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进口煤炭5181.2万吨,同比减少24.2%,尤其是3月进口煤炭同比减少39.9%(进口1642.3万吨)。

此外,作为煤炭替代品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也受俄乌冲突影响,出现不同程度进口额下降,价格上涨。

2022年3月份中国进口天然气798.5万吨,环比2月减少59.2万吨,降幅约6.9%,同比2021年同期下滑7.8%。3月实现进口额266亿元,据此推算,3月份中国天然气进口成本为3331.2元/吨,环比上月减少24.2元/吨,但同比2021年同期上涨1069.3元/吨,涨幅达47.3%。

1-3月中国共进口天然气2781.7万吨,同比2021年同期下滑5.1%,实现进口额1106.6亿元,据此推算1-3月中国进口天然气成本为3978.1元/吨,较2021年同期的2285元/吨上涨74.1%。

2022年4月01日,山东省日照市,航拍港口煤海。图自IC Photo

我国煤炭产能储备还有25.1%未利用

煤炭资源是中国最主要的基础性能源,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 12.6%,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据国家统计局公开信息显示,今年 一季度中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0.3%。原煤生产较快增长,进口大幅下降。3月以来,煤炭增产增供政策持续加力,主要产煤省区全力挖潜扩能增供。3月,生产原煤3.96亿吨,同比增长14.8%,增速比1月至2月加快4.5个百分点,日均产量1277万吨;进口煤炭1642万吨,同比下降39.9%,降幅比1月至2月扩大25.9个百分点。

此外,今年一季度,生产原煤10.8亿吨,同比增长10.3%;进口煤炭5181万吨,同比下降24.2%。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8%,比上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与2019年一季度基本持平。一季度,采矿业产能利用率为77.0%,比上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4.9%

在依靠煤炭能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正如4月21日的国常会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应对外部环境新挑战,抓住重点,强化能源保供,未雨绸缪推进条件成熟、发展需要的能源项目开工建设,促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这也能扩大有效投资和带动就业,既利当前又利长远。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