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三十余年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武汉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中部地区领先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食品饮料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被誉为“中国车谷”,是武汉工业经济主战场,是武汉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全区产业职工达22万,是车谷经济建设的主力军,而先进模范人物是其先锋代表。为充分调动全区广大职工建功车谷二次创业,为武汉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贡献车谷力量,推动形成“中国梦•劳动美——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的社会新风尚,凤凰网湖北联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推出系列报道,聚焦 “车谷建功先锋”,诠释平凡岗位的不凡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激励广大职工学习先模、岗位建功,以奋进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
在提爱思全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二课焊接生产线,一台台焊接机器人焊接动作整齐优雅,焊接弧光此起彼伏,作业员的组装操作有条不紊。现年50岁的杨勇,在这里工作已有17年,是汽车座椅骨架焊接生产线上的主要技术骨干。
一位焊工长达十余年的质量坚守
“保证质量,精益求精!”当杨勇被问及自己工作最重要的要求是什么时,这句话被多次提及。
骨架的焊接是汽车座椅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对质量要求极高的一道工序。从一个个零件,逐渐焊接成一个合格的座椅骨架,这中间要经过很多过程。焊接的角度、速度、机器状态、操作熟练程度都可能影响焊接的效果。
因此,要生产出保质保量的产品,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更需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工作十多年,杨勇的两件事让同事们印象深刻
一是2005年杨勇刚刚加入提爱思的时候,当时车间设备、人手不足,问题时常出现。
面对这种情况,杨勇常常身兼数职。
一会看到他在生产线上全神贯注地完成焊接;一会又看到他跟年轻的技术员们传授经验、指出不足;过了一会,他又变身检验员,严格把关检查产品质量。
当产品出现哪怕是很小的品质问题时,他也从不轻易放过。拉着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找出原因,讨论改善对策,研究防止再发措施。
当时,有不少产品被杨勇发现问题,打回重做。“一开始觉得老杨这个人很苛刻,”同车间的有相当数量年轻技术员被“老杨”批评教育过,后来,车间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鲜有被投诉质量问题。大家也逐渐认可了杨勇的做事态度。
第二件事是2010年下半年,焊接生产线开始引进焊接机器人设备。作为主要负责人,彼时杨勇已年近四十,但他依旧保持着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加班加点理解机器人理论知识,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向外地同行请教等等。没用多久,杨勇就从手工焊技术人员转型为一名技术娴熟焊接机器人操作员,并且带着团队不断学习、调试,迅速解决了设备转换期间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从焊接技术员到班长、再到整个车间的技术骨干,十几年来杨勇几近严苛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整个车间,“不制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成为全车间坚守的信念。
一场“三天”到“四小时”的效率创新
如何用一条生产线,高效生产出完全不同的两件产品?在提爱思焊接车间里流传着一个生产创新上的传奇案例:用一条生产线生产两种不同的汽车座椅,而且生产转换仅需四小时就可完成。
这个转换时间在过去是三天。对于一个高速运转的生产线来说,三天到四小时的时间压缩意味着巨大的成本节约和效率变革。
2021年,焊接车间接到任务,要生产一款与原产品差异较大的新产品。
虽然提爱思一直坚持柔性化生产线,公司业务也覆盖多种车型的座椅。“常规来讲,由于式样、工艺、布品的区别都比较大,生产新产品最直接的办法是重新做一套模具。”出于成本考虑,公司决定在原有生产线做调整,实现一条生产线生产两种产品。
杨勇接到任务后,就立即行动起来。通过查找资料,与工程师探讨生产线改造方向,就开始带着团队,在生产线上不断摸索,实验,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最终确定对原有模具做一个小小的改动,通过模具转换,成功实现了目标。
虽然目标达成了,但从生产一款产品转为生产另外一款产品,设备转换时间需要三天。杨勇又通过探索与实验,提出了“模块化转化”的方案,将这一时间压缩到4小时。整个生产线生产成本节约了一半。
“目前整个制造业处在智能制造转型期,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十余年的工作经历让杨勇对行业变革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也是鞭策着他不断创新的源动力。
在武汉经开区生活近20年,在提爱思工作10余年,杨勇的工作一直在汽车行业的第一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车谷产业工人如火如荼的奋斗激情。“武汉经开区,汽车行业带给了我几十年安身立命的基础。”杨勇表示,作为先进模范,应该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为经开区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通讯员:宋文华 文:汤光磊 图:杨林 熊丹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