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仪表网 仪表产业】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启蒙于《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该计划含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七个领域,确立了智能计算机系统主题、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通信技术主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主题、智能机器人主题等15个重点突破项目;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充分论证,应对世界高技术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激烈的重要举措。
 
  这之后,国家相关部委、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相继启动了信息化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建设工作;九十年代,国家启动了以“甩图板”为目标的CAD应用工程,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推进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举措。
 
  2015年5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旨在实施五大工程,推进九项战略任务和突破十大重点领域,力争我国十年内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16年,我国相继发布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指导意见;同一时期,我国相继组织了数字中国、中国互联网大会等国际会议和论坛。国家通过战略规划、政策倾向、会议论坛等多方式并举,力推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发展。
 
  近些年来,欧美发达国家也在力推制造业的回归,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发展逐步向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倾斜,美国推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等,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先后推出了制造业发展战略。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承载载体和具体体现,是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实践者与受益者;同时,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并深度应用于制造业,各国企业均在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并向着智能制造发展,我国制造企业的发展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压力。由此,制造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支撑手段。
 
  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和思路
 
  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点较早,尤其是航空航天、汽车、石油、电力等行业取得较好的成绩,在经营管理、数字化设计手段、研发平台、工艺仿真、数字化加工等方面应用了数字化手段;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统筹建设不足、需求不清晰、业务融合不紧密、全员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导致企业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共享差,平台集成难,“信息孤岛”现场严重以及信息化平台应用水平低等问题。加之当今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时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才能务实高效的推进信息化工作。
 
  在指导思想方面,企业一是要实事求是,遵循信息化建设规律,摸清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和应用水平,坚持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处理好规划发展和脚踏实地的辩证关系,要有长远的思考,也要有扑地干事的举动,干是第一位的;三是要认真领会国家、相关部委、所在地区在信息化及相关领域方面的规划和指导意见,如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白皮书等,抓住机遇,提升本单位信息化能力;四是要搜集本企业所在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坚持数据集成、效益优先和核心能力提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实现信息化建设“好钢用在刀刃上”;五是要坚持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参与,保障信息化项目的资金支持、有力推进以及信息化的应用实效。
 
  在工作思路方面,企业首先是认真总结信息化工作,摸清家底,认清现状,评估能力,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分析准确;二是需求牵引,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把业务需求梳理清楚,通过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促进企业管理变革、研发创新和制造水平提升;三是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和配套,吃透政策,加大向各级政府的项目争取,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外脑、多资金筹集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突破
 
  2.1数据标准化与平台集成化
 
  信息孤岛是企业当前面临的棘手问题,很多企业的OA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物资系统、计划系统、财务系统、研发平台、生产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如同烟囱,彼此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决策层难以通过应用系统快速、准确的收集到相关经营数据,业务人员为提供数据经常重复性工作,管理层到研发层和制造层的指令与数据难以及时送达,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由此,信息孤岛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开展数据标准化建设工作,组织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一套含人员、产品、计划、财务、供应商、材料、合同、研发、制造在内的企业统一数据编码和主数据系统,建立数据和应用系统集成标准,在此基础上改造应用系统,消除应用系统壁垒,打通经营管理系统、研发平台、制造平台的业务流和数据流,实现企业的数据共享,提升企业效率。
 
  2.2创新研发平台
 
  产品是企业生命力的象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性能稳定性和售后服务能力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很多企业过去都建立了产品研发平台,但其功能、性能都不能满足发展要求。新时期的产品研发要综合考虑情报收集、项目论证、任务下发、多专业联合设计、仿真分析、试验验证、售后服务、知识利用、设计外包等要素,为此,企业要站在发展的角度创新研发平台,从大集成、大平台、全流程、全数据的思路方面建立研发平台。
 
  同时,企业可尝试建立设计外包的体制机制,如众包、创客模式,通过部分设计任务的外包,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设计效率。
 
  2.3智能制造建设
 
  制造是产品的实现过程,智能制造是企业发展的趋势,谁前进的步伐快一些,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快一些。企业的智能制造建设主要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加工过程的智能化、工序流转的智能化、工艺设计和质量处理的智能化。加工过程的智能化建设重点在于引进智能化设备、设备联网以及实现加工数据与工艺、生产、质量的动态传输与共享;工序流转的智能化建设重点在于零件的搬运目标识别、自动传输、搬运状态跟踪、交付结转等一系列建设,智能搬运将减少人力,减小人为差错,并且搬运时间与加工时间及质量数据将有机的统计到产品的制造成本里;工艺设计的智能化表现在三维工艺管理平台与工艺设计仿真软件的集成,实现工艺的先进性、合理性以及文件的自动编辑、数据的可控管理;质量处理的智能化表现在报废、超差零件的质量数据填报后按流程上报、数据的智能判定以及生产任务的追加申请和确认。
 
  2.4信息化新技术应用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新兴技术发展迅猛,在制造业中得到良好实践。所以企业要敢于尝试,认真梳理本单位需求,在信息化建设中有机开展信息化新兴技术应用工作,提升产品的设计效率、制造效率、质量品质及知识积累。
 
  2.5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含机房、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网络升级、网络安全、高性能计算等建设。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应用程度的加深拓宽,建立安全性高、稳定性强、速度快、存储容量大的信息化基础环境是必须的,企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有序推进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结语
 
  智慧企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而信息化作为智慧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局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所以,制造企业开展好信息化建设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良好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抓好重点环节,推进重点领域突破是取得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关键。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