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1000亿元研发费费,联想重金搏研发将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4月6日,在联想集团2022/23财年誓师大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宣布,至23/24财年结束,联想集团的研发投入将在20/21财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未来五年,研发总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同时,杨元庆还宣布,联想的三大新兴业务——边缘计算、基于元宇宙应用的AR/VR、云服务,从孕育到孵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此前的“贸工技”路线,到今天重金搏研发,联想对技术的重视度似乎发生了180度转弯。这是否成为联想大象起舞的一个新起点?


技术转型是必选项


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拿华为与联想对比,认为联想之所以被华为甩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选择了“贸工技”这条路,把技术排在了公司战略的最后方。也正因为如此,联想被外界定义为一家加工制造公司,而非技术型公司。


通信业和智能互联网资深观察人士项立刚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初华为主攻通信行业,联想则是主攻PC行业。相比之下,后者的毛利率要低很多,所以联想在当时能够拿出来做研发的资金有限。即便如此,它的研发投入规模也与行业平均水平保持一致。”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后来也曾在采访中坦言“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并不止一次强调,虽说最开始选择了“贸工技”,但联想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更多的资本后,就开始向“技工贸”方向调整了。


然而,很多人对此说法并不买单,原因或许与联想一直以来的业务构成有很大关系。自1984年成立以来,联想的几次重大组织结构调整中,PC业务始终占据主导。有业内人士评论称:“联想以贸易见长,常用打法是以收购、投资快速扩张、占领市场,从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到拿下IBMx86服务器业务板块System X、富士通个人电脑业务主体FCCL,基本上都是吃下别人的‘旧业务’。即便它把PC业务做到了世界第一,但其他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业务,比如云服务、解决方案等的发展没有取得显著成绩,仍然难以摆脱别人对其‘组装厂’的刻板印象。”

不过,近两年来,可以看到联想正在大刀阔斧地调整自身业务构成,除了代表传统硬件业务的智能设备业务集团(PC、平板、手机等)之外,又组建了代表新业务的方案服务业务集团(智能解决方案、设备服务、运维服务等)和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存储、数字经济、云计算等),并选定云服务、边缘计算、AR/VR作为新一轮突破口,设立专门的团队,进行资源倾斜,竭力在PC业务之外寻求新的增长引擎,实现“脱胎换骨”。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评论称:“联想之所以痛下决心、加大研发投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作为一家OEM模式的加工企业,联想自身无法生产关键电子组件,需要向第三方厂商大量采购处理器、芯片、内存、存储器等,对国外产品存在高度依赖性,在目前的国际形势影响下,这部分业务的风险很大;其次是自身发展需求,在过去近二十年里,联想的PC业务虽然也获得了巨大成功,但这样的成功背后承受着很大压力。例如疫情带动在线办公需求激增,让联想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但这种运气不会常有,也不可持续。因此,加快技术转型是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


5年1000亿元研发费够用吗?


不久前,华为对外公布了自己的研发投入。数据显示,华为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2.4%,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已经超过8450亿元,在全球位居第二。从研发人员情况来看,华为2021年的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54.8%,约为10.7万名。


而联想18/19财年、19/20财年、20/21财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02.03亿元、115.17亿元、120.38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2.98%、3.27%、2.92%。即便是最新计划中未来五年的研发投入平摊到每一年,也仅有200亿左右,与华为相差7倍。

这样巨大的差异源于二者在战略上的区别。腾股创投三大创始合伙人倪志刚、孙建恒、张昳联名出版的《华为战略方法——基业长青的秘诀》一书中曾将华为与联想的战略进行详细对比,认为联想追求的是多元化扩张和多行业成功,看重影响力,强调求实进取,而华为更有理想主义情怀,强调专业专注。


书中指出,联想的愿景是在多个行业拥有领先企业,因此形成了联想电脑、神州数码、君联资本、融科置地、弘毅投资以及农业、食品、租车、酒业、化工、医疗、养老等众多业务板块并行发展的模式。而华为则是选择了相对比较窄的通信行业,专注研发,集中配置资源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不同的发展战略让二者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一位业内资深专家指出:“华为的转型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在国际形势影响下,华为手机业务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但它能在短时间快速转型,把云业务发展到全国第二、全球第五的位置,这与其长期专注于技术研发有很大关系。”


现如今,联想同样面临转型压力。从传统的PC业务来看,联想在台式电脑、笔记本、一体机、服务器、外设等每一条细分赛道上都有众多竞争对手,亟需通过技术转型建立“护城河”。以服务器为例,伴随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各行各业算力需求陡增,服务器市场这块“大蛋糕”吸引到诸多关注。国内有华为、浪潮、新华三等大厂前赴后继,国外有苹果、戴尔、惠普等虎视眈眈,联想想要脱颖而出的压力很大。


而从联想选定的新业务来看,无论是云、边缘计算还是AR/VR,也都早已巨头林立。联想的入局意味着它将不得不与BATD(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一众技术实力强劲的大厂展开正面较量。以云服务为例,众所周知云计算是典型的重资产、重投入、高技术、盈利周期长的行业,且具备显著的规模效应、寡头效应特征,头部玩家经过十几年的资源投入,在资本规模、商业品牌、产品打磨方面均已筑起极高壁垒,想要从中分一杯羹着实不易。


综合来看,技术积淀与创新突破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各大厂商纷纷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也不足为奇了。不光是华为、联想,小米CEO雷军也在此前表示,2021年小米研发投入已达132亿元,同比增长42.3%,未来五年将超过1000亿元。


项立刚表示,联想的研发投入规模目前在国内来讲,已经是位于前列的水平了。除华为之外,联想与其他像小米、清华同方、紫光等业务有重叠的本土企业相比,在技术研发方面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比如在智能制造方面,联想的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不过,他也表示,“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投入永远是不够用的。”


张毅认为:“实际上联想本身是具备技术基因的,它所触达的行业也要求它必须具备强硬的技术能力。对于这种体量的大厂而言,每年200亿元左右的研发投入在其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并不算多。但相较于过去的联想而言,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是一个好的开始。”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对照国外ICT制造企业,我国本土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公开数据显示,微软2021年研发投入约为1215亿元,增速高达7.5%。苹果2021年研发投入约为1400亿元。过去三年,苹果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保持在6%-7%。三星电子2021年的研发投入也达到了1144亿元,增速为5.1%。

转型加速期挑战颇多


作为世界PC龙头,联想的市值却被长期低估,目前仅有1024亿港元(约为819亿元人民币)。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的核心竞争对手之一——惠普。近日,惠普被巴菲特入主老牌科技公司伯克希尔相中,得到了价值42亿美元的投资。受此消息提振,惠普股价大涨,目前市值已达406.92亿美元(约为2590亿元人民币),是联想市值的三倍之多。


多位分析师认为,惠普之所以能够受到伯克希尔青睐,主要受益于其良好的业绩表现。根据财报数据,从近5年业绩来看,惠普表现相当稳健,2021财年营收634亿美元(约为3994亿元人民币),增速12%;净利润为65亿美元(约为410亿元人民币),大增128%。而再看联想,2021年营收为4898.7亿元,净利润却只有57.6亿元,和惠普相去甚远。


根据联想2021年三季度财报,在主营业务上,智能设备业务集团营收达1126亿元,同比增长16%;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营收为123亿元,同比增长19%;方案服务业务集团营业额达到95.8亿元,同比增长25%。尽管三大业务集团的营收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但可以明显看到传统PC业务的收入贡献依然是最大的,相较之下新业务尚难挑起大梁。


专家分析称,联想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核心依旧是通过大量提升硬件出货量,来向上下游换取更高的议价话语权。短期内,这样做无疑可以帮助联想缩短迎头赶上的时间。但量大、利润微薄的问题,也很容易让其陷入盈利困境,久而久之,当产业成熟时再想掉头极难。


与此同时,此前全球PC霸主的地位奠定了联想的To C和硬件基因,然而产业互联网时代、软件定义时代,To B市场才是主阵地,软件能力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联想属于后来者,与已经在企业级市场、软件领域建立起先发优势的对手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接下来进入转型加速期,联想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项立刚表示:“企业要做的第一件事首先应该是活下来,然后才是做大做强。”如果联想能够把1000亿元研发投入用到实处,真正走上自主创新道路,那么它的资金的外流会减少,利润率也会大大提高。而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还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研发投入,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张毅建议称:“联想要想快速提升核心技术实力,其实和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也是一条便捷之路。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技术研发方面走在前沿,但市场化能力比较弱。而联想长期深耕市场,非常了解用户痛点与需求,如果能够与科研机构、高校形成合力,打通基础理论与现实产品之间的壁垒,必然会产生1+1>2的效果。这也是速度最快、最有保障、最为可控的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方式。”


总体而言,联想的转型无疑是有效果的。但是下一步,如何在三大业务上做好资源投入配比,PC主业如何实现新的转型突破,新业务又该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问题都需要联想尽快给出一份答案。


来源: 宋婧 中国电子报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