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台背景
实施国家水网建设,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一项重大任务。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加快构建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2022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提出了水网建设的总体要求,明确构建山东现代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六项主要任务。为推进市级水网与国家水网、省级水网有机衔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对东营市现代水网高度重视,多次批示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东营市实施了一系列引水、输水、蓄水、供水、排水等水务工程,现代水网建设具备了良好基础。但随着黄河水资源紧缺及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东营市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生态薄弱、水管理智慧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水务基础设施还存在较多短板和弱项,需要加快构建东营市现代水网,实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战略目标。
《东营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自2021年10月启动,于2021年12月完成规划思路方案和报告初稿;2022年1月-2月,组织多次座谈论证,同步征求市直相关部门、各功能区及各县区意见,形成《规划》(送审稿);3月6日,通过专家评审;先后于3月24日、3月31日经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规划》研究提出了东营市现代水网建设总体要求、总体布局、建设任务、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保障措施等,为今后一段时间全市现代水网建设提供了规划引领。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分四个板块,共九章。第一板块为总体要求(第一章)。主要明确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第二板块为总体布局(第二章)。根据东营市自然河湖分布、水资源禀赋、国民经济布局、现有水务工程等情况,提出构建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供水保障、防洪排水体系为主线,以骨干河道和重大引调水工程为骨架,以河湖水系连通和灌排渠系为脉络,以重点调蓄水库为节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调控为手段,“一轴两区、多库连通;五横七纵、河湿相融”的市级水网总体布局。第三板块为建设任务(第三至六章)。立足东营湿地城市特色,提出了供水保障、防洪排水、水系生态、智慧水务四方面建设任务。第四版块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保障措施(第七、八、九章)。为实现东营市现代水网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及推动安全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统筹融合发展、健全管理体制机制的要求。为确保规划项目落地实施,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科技支撑等保障措施,充分利用专项债、国家及省有关政策性资金投入水网建设。
三、规划的必要性
根据水利管理权限和分级管理要求,水网分为国家骨干网、省级水网、市级水网、县级水网。东营现代水网建设是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的延伸,对支撑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推进现代水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加快构建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东营现代水网是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的延伸,应统筹谋划、合理规划、加快推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二是推进现代水网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黄河下游三角洲地区的水网建设成为重中之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明确要求,黄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发挥水资源对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保障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实施,迫切需要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保护,加快构建东营市现代水网,完善东营黄河三角洲供水、防洪、排水和智慧水务体系,全面提升东营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推进东营现代水网建设是与国家、省级水网建设的有机衔接。2022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明确构建山东现代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六项主要任务:即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强化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打造数字化智慧化山东现代水网、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山东现代水网高质量发展。实行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市、县区域水网规划与省级水网规划进行有机衔接。
四是推进现代水网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东营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受自然条件限制,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匮乏,全市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仅为296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制约着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东营现代水网建设,合理调配水资源,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助力东营市“一心两翼、一园两带、两区四田”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的构建,是东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
五是推进现代水网建设是统筹解决东营市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东营市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生态薄弱、水管理智慧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交织,是制约水安全保障能力的突出瓶颈和短板。通过数字化、智慧化手段,系统性谋划引水、输水、蓄水、供水、防洪、防潮、排水、水系生态等骨干水网工程,推进东营现代水网建设,是统筹解决东营市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持续建设,东营现代水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具备了良好基础。
一是供水保障方面。全面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调水路线总长48.96千米;建成山东省黄水东调应急工程,广南水库与两管线连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引黄闸(泵站)16处,设计最大引提水能力516立方米/秒;建成干级渠道总长711千米,支级渠道总长1180千米;建成万亩以上引黄灌区13处,设计总灌溉面积265.3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05.01万亩;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3座,设计总库容5.81亿立方米;建成城乡供水水厂21座,设计供水能力183万立方米/天;建成河道拦蓄工程25处,一次性拦蓄水量8592万立方米。
二是防洪排水方面。东营市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40条(含黄河),平均河网密度0.16千米/平方千米;建成防潮堤253.88千米,其中标准堤148.77千米,低标堤105.11千米,建成各类挡潮闸23座;市政排水方面,建成市政污水泵站70座、雨水泵站60座、雨水泵井30座、合建泵站20座、市政污水管线1950千米、市政雨水管线2080千米。
三是水系生态方面。东营市湿地总面积4580平方千米;河流40条,城市水系50条,湖泊21处;建成污水处理厂49座,设计处理能力116.2万立方米/天;十三五期间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55.63平方千米,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8.76万吨。完成了20余条河道“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及河湖岸线管理利用规划,创建成省级美丽示范河湖21条(处),河湖违法问题基本保持动态清零;开展中心城“两河”及内水系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中心城主要河道(水系)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并逐步向地表水Ⅳ类标准提升,城乡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全面完成地下水压采任务,“十三五”期间完成地下水压采量1711万立方米,地下水超采量得到有效退减。
四是智慧水务方面。建成系统通用平台、智能感知平台、水务大数据中心;引黄灌区农业节水、量测水及水务信息化工程,覆盖13处大中型灌区;完成南水北调自动化监控及调度管理系统、防汛排涝智慧调度系统、重点河湖水环境监控与调度系统建设。
五、规划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以输水干渠为大动脉,以“一轴两区、多库联通”为总体布局,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论证实施,同步完善我市配套工程,实现黄河以北长江水全覆盖,最大限度发挥新增的1亿方长江水指标的作用;南部实施重点工业水源工程,北部实施刁口河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实施孤北、广北等重点水库改造提升、水库除险加固、小型水源建设、雨洪水拦蓄等重点水源调蓄工程;实施王庄、胜利等9处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黄河南展宽区灌溉工程;实施城乡供水水厂改造提升、农村供水保障等工程。构建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五水联调”的多源互通互济供水保障体系。
二是完善防洪排水体系,提升防洪排水能力。通过河道疏挖治理,依托“五横七纵”12条独流入海河道,形成全市防洪排水主动脉;积极推进刁口河2000立方米/秒过流能力方案研究论证,争取纳入国家《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构建“清水沟、刁口河”一主一辅双流路入海格局;结合国家公园建设,积极推进现有防潮堤的提标改造和北部防潮体系生态防护工程建设,提高防潮能力;按照“上分、中疏、下排”的原则,加强城镇内涝整治,构建中心城区、县区建成区、重点乡镇、重点工业园区排水网络体系,提高城镇(园区)排涝能力。
三是强化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实施东营市槐林柽柳林灌溉补水修复、湿地生态恢复、河流生态修复、绿色廊道建设等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中心城河湖湿地连通及入海河流水质提升工程、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两清零一提标”等城乡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地下水保护与治理。构建水系连通、河湿相融、人水和谐的东营特色水系生态体系。
四是加强智慧水务建设,提升数字化智慧化调控能力。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根基,以数字孪生平台为主干,以业务应用系统为核心,打造以水资源管理与调配、防洪排水为主,集水务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河湖长制、水行政执法、水权交易等于一体的“2+8”智慧水务水网系统平台。
原文链接:http://www.dongying.gov.cn/art/2022/4/2/art_245900_7681.html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