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馥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远程办公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的工作形态,我们已经无法忽视这样的变化:远程不是临时行动,而成为工作新常态。
4月6日,腾讯研究院旗下调研平台T-ask发布《2022T-ask远程办公大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远程办公人群画像、实际体验、观点态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调研。于是,一场围绕“远程办公”是与非的讨论,也在网络上远程对谈起来。
报告给出诸多数据,颇为迎合远程办公人群的种种槽点。
“不用通勤”是远程办公最大的好处,这一点得到了70.6%的人认同:“工作时间更灵活自由,能够合理安排”是多数人的选择。甚至有37.8%的人认为,远程办公后后,早餐和午餐可以自己料理,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了。
可是这“自由”也有代价,因为“远程办公”约等于在家办公,94%的人是在家里一步上班,这便造成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模糊”,享受惬意的同时,很容易放飞自我,浪费时间。同时,超过50%的人也坦承,与同事沟通的效率降低了,感情也变淡了。
分不清工作与生活,“远程办公”还有那么香吗?
远程办公约等于在家办公
可以说,疫情让大多数中国人拥有了第一次远程办公的经历。从远程办公的持续时间也可以看出,在“尝试过远程办公的时间?度”这个问题下,选择“小于一个月”(47.5%) 和“1-5个月”(36%)最多。这也是几个关键疫情防控节点中(比如2020年初、2022年初),国内企业最常?的远程办公时间。
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用户中,有远程办公经历的人,90后占33.75%,95后占24.4%,80后27.9%,85后占比 27.7%;在性别方面,女性占比55.2%,男性44.8%;而工作状态方面,全职工作的达到八成(80.8%%)。可以说,这样的调查面,反映的是年轻人的远程办公画像。
在“进行远程办公的地点方面”,94%的人选择了在“家里”。这也无怪乎于很多人把远程办公等同于“居家办公”的原因。居家办公虽然环境惬意,但是同样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模糊,这直接反映在工作时长上,有超过40%的人反映:他们的工作时间更长了。
与现场办公对比,多数人觉的工作效率方面没什么变化。少了通勤的奔波和临场感,工作压力会减轻吗?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感受非常不同:有46.6%的人感觉工作压力变小了,但另有28.7%的人却感觉变大了。
简单心理副总裁、心理咨询师陈曦这样总结:人们的远程办公大致有三个阶段:产生新奇与期待的兴奋期、逐渐出现焦躁和烦闷的黏腻期、改变与改善的重建期,在疫情的背景下,长期居家办公、上网课也派生除了心理问题、社会问题、乃至家庭关系的问题。
效率问题也是管理问题
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毛大庆认为,远程办公向管理者提出了四大新能力要求,一是新的绩效管理能力,二是充分放权灵活管理的能力,三是让员工充分感觉到企业的归属感和文化的能力,四是用好AI管理工具的能力。在毛大庆看来,以当下的办公技术发展程度看,绝大多数公司仍需要设置办公室。
《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吴晨则提出,远程办公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未知”,线下的碰撞、相互沟通,会产生未知的火花,而远程办公下则是每个人的独立作战,新人融入企业组织更为困难。对管理者来说,则需要寻找新的协作与管理方式。
心理学者、《精进》系列作者采铜认为,远程办公对工作者的自驱、自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践中,工作者提升自主感、胜任感、连接感,通常能够获得更强的内在动力,而管理者也应当尽可能地创造连接的机会,多关注成果而非在线时长。
其实,根据Google、Meta、领英的实践,远程办公早已不是疫情时期的权宜之计,它很可能会与现场办公模式并存,成为未来主要的工作模式之一。
领英中国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竞义谈到,领英中国开始混合办公实践两年后,员工敬业度提高了六个百分点,离职率降低了四个百分点,不可量化的收益更多。因此,张竞义更主张“以人为本”、顺势而为,“混合办公”模式的推进应充分尊重个人意愿,从企业文化、管理层认知、灵活的可执行性等各方面共同完成系统性的转变。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研究院总顾问杨健说,远程办公不仅仅是换了一个工作地点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工作范式的全方位变革,需要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应用层面、工作制度层面的探索。目前,远程办公的沟通相比现场办公缺乏“临场感”,这可能是未来远程办公追求方向之一。实现远程办公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先关注底层条件是否已经发展成熟,再去讨论远程办公是不是工作制度的未来。
远程办公不再新奇了,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的当下,远程办公也仍将伴随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无论你爱或不爱。不过,从报告的调研结果来看,有52.1%的人能够接受远程办公,认为无所谓的占24.6%。也就是说,至少有76.7%的人不排斥远程办公。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