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措施陆续落地,稳增长政策持续显效,多数行业生产增速加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2021年加快3.2%个百分点。
稳工业是稳经济的关键环节。今年,各地陆续发布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工作方案,结合地方实际对稳工业任务进一步细化落实。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各地稳工业政策进行了梳理,今年以来,共有重庆、广东、安徽、福建、浙江、湖南、四川、广西、内蒙古等十余省区市发布工业稳增长政策措施,从减税降费、保供稳价、投资外贸、金融支持、环境优化等方面发力,确保全年工业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多措并举为企业纾困
受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工业经济稳定恢复态势仍不牢固,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首当其冲面临生产经营等各方面困难,各地相继打出政策“组合拳”助企纾困。
减税降费被摆在任务的首要位置,多地通过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延长阶段性税费缓缴政策、扩大地方“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适用主体范围、降低企业社保负担等措施给予企业税收减免。湖南、福建等省份提出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
而针对部分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而无法担负高企的房屋租金问题,广东提出“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2022年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租金”等措施。
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分析师庞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数据上看,今年的规上工业复苏较快,但实际上部分私营企业在收入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压力。在此背景下,加大地方财税政策力度,能够稳住企业,为企业疏解困难。同时,也能起到调结构的作用,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注入动能。
除减税降费外,多地以推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等举措,发挥社会力量与政府力量的互补作用,为企业增加流动性支持,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工业。
去年9月,央行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以优惠利率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支持其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引导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今年,安徽、云南、广东等地进一步提出加大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按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
而各地推动小微金融增量扩面、加大制造业信贷投放力度的政策也在加速落地显效。据江苏省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2年2月末,江苏制造业贷款余额2.83万亿元,较年初新增1824亿元、增长6.88%,同比多增872亿元,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2.6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为稳定企业电力和原材料供应、畅通工业经济循环,各地聚焦建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强化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监测等举措。
在如今电价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之下,如何才能让企业规避影响,将保供稳价工作落到实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部门一是应该打击投机性活动,避免其加剧价格上涨压力;二是应加强重要战略性资源的储备;三是要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协调力量,在保供稳价中做好企业引导工作。
发挥制造业投资长短期作用
为企业纾困后,需提振企业信心,持续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而抓实投资、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成为其中的重要抓手。近期,各地陆续启动第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制造业项目投资成为其中的“重头戏”。随后,多地启动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投资行动,确定制造业项目招引和落地目标,如浙江提出,确保每年省市县长项目工程中制造业项目数不低于三分之一,项目落地率达到50%以上,当年落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达到10%以上。
庞溟表示,制造业投资是经济复苏的一个前置指标,对于调结构、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制造业投资对于经济的贡献其实未达预期,因此今年更应该重视制造业投资的提质增效。“如何去稳定规下企业和非国有背景企业的经营压力,通过制造业投资提振经济运行,是各级政府都要关注的重点。”
而在许召元看来,制造业投资对于短期的经济增长和长期的产业升级皆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目前正处于进一步向中高端升级的关键时期,促进制造业有效投资对于稳增长而言不可或缺。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制造业投资提质增效?许召元认为,从发展阶段来看,直接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比重应逐步减少,而更应该着力于制造业更新改造、转型升级的投资,提高产品品质,提高整个工业生产线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
在今年各地推出的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政策中,这一导向也十分明显。多地将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加快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和特高压输变电线路建设,如安徽提出,推进华电芜湖电厂、国能宿州电厂、国能蚌埠电厂等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实施神皖安庆电厂、皖能合肥电厂、淮南平圩电厂等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开展皖能铜陵电厂、合肥联合电厂等供热改造。加快推进陕北—安徽特高压输电工程前期工作,争取2022年底前具备核准条件。
同时,各地将加快推进风电、光伏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项目投资建设,如吉林提出全面推进“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新能源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光伏装机800万千瓦以上、风电装机2200万千瓦以上,建设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可以看见,近年来我国对各行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很多企业也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但整体来看,中小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升级改造空间。地方政府未来需进一步加大财政补助,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制造业更新改造、提质增效方面的投资。”许召元表示。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