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晨翔 北京报道
作为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已成为各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4月6日,郑州市政府发布《郑州市新基建建设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郑政【2022】4号,以下简称“《规划》”),统筹推进指导全市“新基建”高质量建设。
据了解,《规划》围绕“打造全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标杆城市,创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的总目标,提出“十四五”期间,以“三新”建设为方向,以专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为牵引,通过实施3类信息新型基础设施、8类融合新型基础设施、1类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即“381”专项工程,建立动态重点项目库。
同时,前瞻30年,瞄准前沿新兴技术,加强6G、量子信息、类人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技术的创新研发与重大设施前瞻布局,将郑州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未来技术产业“新地标”。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按照《规划》,“381”专项工程项目总投资将超过6000亿元,其中,新基建建设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
具体来看,开展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3类信息新型基础设施专项工程,规划超过70个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超过800亿元,均属于新基建建设投资。
围绕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仓储物流、智慧能源等特色产业,加快推动发展新型经济性基础设施;围绕城市管理、智慧黄河、生活设施、数字乡村,全面推进建设新型社会性基础设施,在全国率先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发展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8类融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工程,规划超过120个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其中新基建建设投资超过1000亿元。
推进在新型智能终端技术、前沿新兴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北斗等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实施1类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工程,规划超过60个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达到1200亿元,亦均属于新基建建设投资。
据测算,郑州市“十四五”期间“新基建”重点项目,将带动郑州市经济增长1.5万亿元,为郑州市“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能和支撑。
事实上,作为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郑州市仍面临着“标兵还远、追兵很近”的竞争态势。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郑州市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宜居等水平仍有待提高。
对于本次《规划》的出台,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指出,郑州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谋篇布局,既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释放郑州经济增长潜力的需要,也是有效推动郑州市基础设施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编辑:卢志坤 校对:颜京宁)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