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订单转让藏风险,该如何遏制?

每经评论员 范文清

日前,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官宣旗下车型涨价,不少交易平台和社交平台都出现了大量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能源车辆订单加价转让的信息,甚至有预订车主变身“黄牛”,也加入到订单转让的“生意”中。

虽然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并不违法,它是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出现的,凡是有溢价的地方,必定会有人去逐利,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对市场、行业和消费者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或风险。

首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新车订单倒卖会营造出一种“都在抢、产品短缺”的假象,容易造成消费恐慌,导致消费者盲目跟风,使市场秩序陷入混乱,继而影响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大好势头。

其次,对行业来说,新车订单倒卖会破坏汽车市场稳定的价格体系,影响车企对市场的判断,进而作出错误的生产规划,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后期当原材料价格稳定后,有可能会出现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情况,影响行业的稳步前行。

最后,对消费者来说,风险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买家加价购买订单后,提到的新车在身份上有疑似“二手车”的风险,这可能会影响后期车型置换。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残值率普遍不高,主流新能源车三年的平均保值率仅为32.31%,而二手新能源车再交易,残值率会更低。

第二,很多新能源车企在销售政策中,对首任车主有充电换电、保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消费者若通过加价购买转让的新车订单,有可能会丧失这些权益。

此外,如果消费者与卖家不同城,过户时需要卖家邮寄车辆行驶证和登记证,而在邮寄过程中,若买家已付款,而卖家改变主意不愿过户,则买家的维权成本会比较高,经济利益也会受损。

那么,如何遏制新能源汽车订单转让现象呢?车企和相关部门也可以有一定“作为”。比如,车企可以通过提高购车意向金金额,使倒卖订单的成本增加;相关部门也应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和市场保供,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从根源上缓解当前因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供货紧张等因素带来的新能源车价上涨和提车难等问题。

当然,最终解决此类现象,还需要靠“市场之手”发力,当电池、芯片、锂等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部件及原材料价格逐渐回归理性后,订单倒卖就不会有生存的土壤,这门“生意”也就自然消失了。

每日经济新闻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