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谈新能源汽车三大挑战:工业链安全、跨产业协同、落实双碳目标

“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超过5%以后就进入一个加速阶段,超过10%以后会进入市场化的新阶段。”3月26日,在2022年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分享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思考。

万钢说到,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高速增长、高渗透率、智能化高普及程度上。

数据显示, 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再创新高,达到675万辆,同比增长108%。其中,欧洲市场继续增长,销量达到233.8万辆,同比增长66%;美国也大幅提升,销量达到67万辆,增长100%以上;中国持续突破,销量达到352万辆,产销同比增长160%以上。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500万辆,中国的数字超过900万辆,持续保持了保有量和产销量的世界上的一半以上。

高速增长带来了渗透率的提升,2021年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到16.5%,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13.4%,且从去年年初以来持续增长。

同时,车联网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实现了高度覆盖,L2级驾驶辅助系统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38%;2021年新上市70款新能源车型,在售车型达到了289款。

从结果倒推原因,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突破。万钢说到,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纯电动平台、智能热管理、氢燃料电池等整车技术,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电动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等关键零部件技术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且对于智能汽车先关的整车信息安全防护,也找到了对应的解决思路。

新能源汽车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但迈入市场化新阶段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供应链、智能化和“双碳目标”都成为新阶段要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产业链、工业链安全的问题。2021年受疫情、火灾、断电等多因素影响,芯片产能受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痛点,为此全球汽车产能减产上千万辆。这也警醒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解决架构的问题时候要考虑到域控制器的发展,新一代汽车芯片的设计要更多考虑可靠性、可信性以及基础功能和基本性能。

与此同时,电池原材料价格背离供需需求的增长,比如碳酸锂价格一年时间增长了10倍,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困扰。这就需要我们围绕着资源开采提炼、电池技术研发创新、回收利用系统建设来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现在在电池研究上低镍、低锂、低钴或者无钴电池是发展的方向,同时对锂等原材料交易市场进行市场管理,在畅通国际物流的渠道和贸易流程化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保障全球动力电池材料的供应。

其次,推动车能融合、车路协同、车网互联。目前,电网企业和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合作,汽车可以作为储电性电源可以和区域网络配网来进行协同;在车路协同和车网互动的方面,也逐渐地形成了车辆感知和路侧感知,以及区域云的合作,为未来的车路协同方面提供了基础。但在技术的实际落地应用层面,还面临一些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产业之间的理解、互信和合作,共同构建跨领域的标准和规范。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维护数据安全和用户的隐私保护,这是我们发展人工智能的道德伦理和标准规范的重要原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实施好国家的“双碳”战略。近日,发改委颁布了氢能源发展中长期面向2035年的规划和“十四五”具体的目标。对此,汽车产业界要协同作战,尽快地发布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路线图,明确以低碳为核心的政策标准体系架构,深入全行业的产业链足迹的研究。

尤其在降碳减排的“困难户”商用车领域,欧洲和中国都面临一样的问题:欧盟商用车保有量在5%左右,但碳排放量占比40%,在我国这一对比更加突出,商用车保有量只有5%左右,但碳排放占了整个产业的50%以上。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搭建国际合作的交流平台,凝聚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合力,共同来探索技术创新的路径,加强科技的协同攻关,开展前瞻的示范推广,加强标准法规的协同,加速商用车的低碳转型。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