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被称为氢能产业的顶层设计正式落地。
《规划》强调,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积极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这对于能源转型发展中的民企来说,可谓重要机遇。
目前,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面对全球能源变革的大背景,加快培育发展氢能产业,加速推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大趋势。
据《规划》,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目前我国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1万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据此前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测,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占比中将提升至10%,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以上,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据了解,氢燃料电池汽车具备了四大优势,即续航长、补能时间短、全生命周期无污染、环境适应性,弥补了锂电池续航与补能时间的短板。《规划》再次明确了氢燃料汽车与锂电池电动车是互补发展的。业内人士分析,氢燃料车在低温、高温等极端天气中仍能顺利启动,这是电动车不具备的,氢燃料电池有望发挥在大载重、严寒与长途场景的优势,有效覆盖新能源商用车、物流车需求。
《规划》明确扩大氢燃料汽车交通领域规模。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重型卡车产量298万辆,全球占比达68.3%,氢能重卡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
尽管氢能产业政策利好,但整个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当前技术和关键材料高成本仍是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部分设备和新材料仍依赖进口,全产业链国产化还需要至少2-3年。加氢站少也是瓶颈,基础设施有待加速,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据预测,氢能产业关键材料一旦国产化,成本能下降很多;预计2025年国内氢燃料电池会出现第一个拐点——商用车应用渗透率突破1%关键节点,产业链规模初步形成,届时氢能产业发展也将迎来市场拐点。
现阶段绝大部分氢燃料电池汽车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据分析,在产业链未形成初步规模之前,少数材料企业或能维持盈亏平衡,但其他环节企业则面临着挑战。相比锂电池新能源发展,氢能产业在技术、人才、产能、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还有待加强,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近年来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浙江省、江苏省等地均发布了氢能相关支持政策。据报道,今年多个氢能领域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多个大型能源企业及上市公司在今年入局或继续加码氢能赛道,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零部件、电解水制氢等领域成为布局重点。
抓住氢能产业发展机遇,不仅对地方发展,而且对企业发展而言都意味着机遇,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细化产业链各领域,形成差异化的良性竞争格局,也将是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