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CCAJ煤炭周报》总第55期(20220319-20220325) .pdf
热点聚焦
3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召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专题座谈会。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统筹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科学有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能源保障。
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整装开发条件、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地区,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开发等。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对我国氢能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积极部署,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氢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规划》也提出,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基础、管理规范等方面仍有完善空间。
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分为八大部分,包括总体要求、六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六项重点任务分别从技术创新、试点示范、规模发展、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国际合作等重点领域对“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
氢能专栏
储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方工业大学)李建林教授团队成果。研究解读了当前我国与氢能相关的政策,调研了几项国内典型制氢项目,对氢能产业链中制氢环节应用现状及关键技术原理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包括煤制氢、醇类制氢及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原理、电解槽结构及数学模型。
北京交通大学毛保华教授等成果。研究调研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氢能研发总体战略及实施情况;测算了氢能在道路、铁路等不同领域应用的碳减排效果。结果表明:2060年氢能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如能达到4000万t,可望实现交通运输业减碳约4亿t。提出将氢能技术与产品推广到大功率、长距离以及冬季低温地区客货运输领域,与既有电动汽车发展战略一道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的对策。
欧阳晓平院士团队成果。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质子交换膜、电催化剂、气体扩散层等膜电极组件,双极板,系统部件,控制策略等方面的进展与发展态势。提出了面向203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技术系统发展方向。为加速氢能及氢燃料电池技术应用,应加强制氢技术攻关,降低氢气燃料使用成本;加快关键材料和核心组件的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制定产业规划并增加投入,构建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
清华大学于波副研究员团队成果。从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出发,阐述了氢能在能源 互联网中的重要地位,并结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在核能制氢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了 氢能和氢储能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体系下的关键技术的发展 现状,并对氢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华东理工大学刘海峰教授团队成果。总结归纳高压氢气泄漏扩散、泄漏自燃、喷射火和气云爆炸等典型事故演化过程及内在机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展中、大尺度实验,完善氢气燃爆数据库;优化数值模拟方法,提高针对大中型氢气事故模拟的效率;建立通用高压氢气泄漏理论体系;加强高压氢气泄漏自燃的多机理耦合研究;开展高压氢气泄漏自燃向喷射火焰转捩的机理研究等。
大唐集团火力发电技术研究院曹蕃博士等成果。综述了近二十年风电耦合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针对技术应用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从系统优化设计、运行策略制定以及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性评价等方面给发展建议。
衣宝廉院士团队成果。梳理了氢能需求和规划的进展、电解水制氢的示范项目情况,重点分析了电解水制氢技术,涵盖技术分类、碱水制氢应用、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结合氢储运与电解制氢的技术特征研判、我国输氢需求,提出发展建议:利用西北、西南、东北等区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水制氢产生高压氢;氢送入天然气管网,然后在用氢端从天然气管道取气、重整制氢,由此构成绿色制氢与长距离输送的系统解决方案。
基础探索
近日,谢和平院士团队系统分析了深地医学的研究新进展,提出了深地医学未来迫切需要开展的研究方向,从而为今后深地医学及相关生物学、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3月24日以《深地医学研究新进展》为题在《煤炭学报》进行了网络首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深地医学研究中心刘吉峰副主任医师为通讯作者。
研究基于大倾角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物理模拟实验、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确定了上层煤采空区覆岩沿垂向存在完整倾斜砌体区域与倾斜砌体缺失区域,下层煤采场顶板受到倾斜上部无矸石区的点载荷作用和中下部矸石充填区的非均衡载荷作用,揭示了重复采动下下层煤采场倾斜中上部顶板破断机理,以及采场周期性来压的强度较低且规律性不强的特征,为大倾角煤层群长壁采场岩层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超剪切破裂的地震可造成更为严重的地震灾害,但自然界中超剪切破裂的地震数量极其稀少。近日,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朱守彪研究员等利用有限单元的计算方法,对触发产生超剪切破裂的几种常见力学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了造成超剪切破裂地震稀少的因素。
3月23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孙玉玲研究员团队发表研究成果,通过对2006—2020 年发表的湿地领域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主题挖掘,发现湿地领域国际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 14 个方面:人工湿地、生物多样性、碳循环与碳储量变化、湿地的生态响应、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态水文过程、湿地管理、湿地物种丰富度、湿地物种入侵、微生物研究、湿地污染与修复、湿地地质演化、红树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湿地地质调查分类及评价等。
技术刷新
“煤科云”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在中国煤科“研发一体化,产业一盘棋”的布局下应运而生,目前平台已深度集成十多个煤矿生产控制类和安全监测类专项应用,自研并推出20种煤炭行业算法,7类指标集,130多种数据指标和五个智能化综合应用。2021年8月起,“煤科云”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在中国煤科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实践。点击标题查看“煤科云”视频介绍
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近日,人民网刊文,报道了中国煤科地面顺层孔区域超前治理保水采煤关键技术、露天煤矿帷幕截水关键技术、煤矿矿井水井下就地处理与利用技术与成套设备、 智能矿用反渗透水处理系统等矿井水资源化处理与利用、监测“黑科技”。
近日,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透露,其与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15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CNGC-2气体调节剂和CNJ-8甲烷化催化剂供货合同。该合同的成功签订标志着煤制天然气催化剂首次完全实现国产化。
新能源汽车如何才能拥有快速充电、续航给力两大超能力?负极材料被认为是“赋能”的关键。不同于国内外使用针状焦系、石油焦系制造负极材料的传统方法,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使用无烟煤制造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并完成煤基快充负极材料的成套技术研发,不久前建成了国内首条吨级试验示范线。
企业新闻
3月22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最新“科改示范企业”名单,继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等2家子企业之后,中国煤科所属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3家科技型子企业成功新增入选,入围“科改示范企业”增至5家。
近日,厚普股份宣布放弃实施价值50亿元国际氢能CBD项目,将继续按约定实施余下100亿元的氢能装备产业园项目。据悉,受国有土地招拍挂程序影响,目前这笔价值100亿元的项目仍未开工建设。2021年4月,厚普股份与成都市新都区签订《投资协议书》,抛出一份价值150亿元的超大氢能项目投资计划。
3月19日,河南能源本部新增郑州农商行15亿元中长期贷款顺利落地,标志着双方战略合作迈出坚实一步,也意味着河南能源改革重生取得实质性突破。根据河南省农信联社与河南能源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省农信社将在三年内向河南能源提供不低于150亿元的授信支持。
近日,力拓集团宣布在北京成立中国技术与创新中心。据悉,中心未来将聚焦五大方向:第一是流程优化,第二是数字化和智能矿山,第三为可再生能源与能源转型,第四为工程和项目建设,第五为绿色金属。
政策管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意见》提出,推动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性立法中对科技伦理监管、违规查处等治理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在其他相关立法中落实科技伦理要求。“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伦理立法研究,及时推动将重要的科技伦理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对法律已有明确规定的,要坚持严格执法、违法必究。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抽水蓄能定价成本监审工作的通知,附件共包含全国31座在运抽水蓄能电站。文件要求各抽水蓄能电站要加强统筹协调,按照要求准备相关基础资料,填报调查表。
3月21日,阳泉市能源局发布2022年阳泉市能源局工作要点,要点中提出在高新区探索试点“新能源+储能+智能电网”模式。服务高新区加快“绿电”园区建设。不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拓展电力市场交易化规模,按省进度开展现货交易。不断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近日,由国家能源集团信息公司申报的《煤炭无人化验室通用技术标准》,在中关村标准化协会组织召开的立项建议审查会中通过立项审查,标志着煤炭无人化验室正式进入团体标准建设阶段。无人化实验室使用区块链技术存储化验数据,全程无人工干预,在提升化验效率及可靠性的同时,可降低化验成本、压缩煤炭流转周期。
3月15日,欧盟理事会宣布,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获得通过。该机制被俗称为“碳关税”。欧盟CBAM一旦实施,将成为全球首个“碳关税”。不过,业界普遍担忧,目前全球尚未形成统一的碳市场定价体系,欧盟如果单方面实施“碳关税”很可能导致出现新的贸易争端。
观点智库
在3月23日举办的全球6G技术大会上,邬贺铨院士阐述了对6G研究的10点思考:超宽带不是6G的亮点;元宇宙难成为6G的支点;超宽带与减碳之间要找平衡点;行业应用是6G研究的重点;人工智能在6G应用的落脚点;低频段挖潜应该是6G研究的着力点;星地融合的难点;空天地海通信一体化是6G的一个卖点;低成本的智简网络是6G研究的痛点;创新是6G研究的基点。
近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对《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解读。欧阳明高提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比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约滞后10年,目前仍处于产品导入期,正在进入应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长期,预计今后十年燃料电池成本将大幅下降、性能稳定提升。
近日,顾大钊院士在接受《中国煤炭报》专访时表示,煤炭行业要在‘双碳’目标下作出更大贡献,必须把握好两点,一个是绿色开采,另一个是低碳利用,也就是清洁利用、清洁转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下一步应该实现绿色开采、清洁利用、清洁转化、CCS(碳捕获与封存)的一个闭环,其中CCS可以被认为是颠覆性技术。
近日,邹才能院士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由于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碰撞以后,造成我国的储气库地下条件非常复杂,中国建储气库是世界级难题。他指出,在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深刻的、系统的转型和调整。煤炭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长远战略储备和兜底的作用;石油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急需的作用,同时它也发挥着从燃料向原料的基础作用;新能源未来发展将起到保障国家能源战略接替和主力的作用。
近日,智能制造管理研究院发布2022中国“智能制造”领域十大趋势,包括: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2610亿元,并保持每年15%的增长;2022年制造企业成立数字科技子公司,对市场格局造成冲击;以“双碳”为契机,2022智能制造加速推进;2022年需要把目光从“企业内”转向“企业间”,抓住产业链协同市场等。
数据荟萃
洁净煤技术分类
前沿洁净煤技术选择指标体系
面向2035 的洁净煤前沿技术及先进性评分
主要前沿洁净煤技术具体评估结果
洁净煤技术面向2035 的发展战略目标及技术路线图
(以上图表来源:孙旭东,张博,彭苏萍.我国洁净煤技术2035发展趋势与战略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0,22(3):132-140.)
我国部分制氢项目汇总
我国各省市已建成加氢站数量(截至2020年1月)
目前主要制氢方式
煤、天然气、电解水制氢工艺技术水平及成本对比
(以上图表来源:李建林,李光辉,马速良,王含.碳中和目标下制氢关键技术进展及发展前景综述[J].热力发电,2021,50(6):1-8.)
期刊专区
【直播回放】IJCST第3期作者分享会:煤矿冲击地压支护需求研究综述
《洁净煤技术》2022年第1期“煤基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技术”专刊上线
专刊共收录研究进展总结和研究成果21篇,内容包括碳一化学利用技术、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煤制新型化学品技术、CO2捕获与利用技术、煤炭制氢技术、煤气化燃料电池技术、煤制炭材料技术、煤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能源洁净高效利用技术等。本期客座主编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永刚教授和太原理工大学李忠教授。
《洁净煤技术》2022年第2期“煤全生命周期中VOCs防治理论与技术“专题上线
专题共包含论文10篇,收录了国内高水平研究团队在煤炭行业VOCs治理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综述。探讨了VOCs减排与控制工作的发展趋势,先进的VOCs治理技术、装备与经验,以期为推进我国VOCs减排与控制工作实现精细化、规范化尽一份绵薄之力。西安交通大学惠世恩教授为客座主编,西安交通大学王登辉副教授为客座编辑。
拓展阅读: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