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下场造车,能否搅动行业“一池春水”?

来源 | 中访网

责编 | 秋山

近日,一则滴滴物色造车人才的消息不胫而走。据第一财经报道,某整车厂研发人员刘生表示接到一份为滴滴造车物色相关人才的猎头邀约,“岗位工资大概是50~80万,如果面试结果好,能够给高一级的定级,薪资更高,还有期权”,工作地点为北京或者深圳。

滴滴造车的传闻已经传了好几年,实际上早在2020年,滴滴就已经和比亚迪(002594)合作,推出D1车型,但这次滴滴似乎是要亲自下场造车了。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将通过收购国机汽车(600335)旗下的国机智骏,获得生产资质和工厂。另有消息称,滴滴已经在北京搭建起一个1600人的造车团队。

对于滴滴下场造车的消息大可不必感到惊讶,现如今科技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造车领域,就在刚刚过去不久雷军才官宣造车。作为网约车龙头,滴滴造车也不过是产业链的延伸,也更有理由下场造车。

下场造车正当其时?

2014年前后,国内新造车势力“蔚小理”等相继成立,拉开了汽车行业电动化的序幕。时间来到2022年,新造车势力们已走过七八个年头,行业渐入佳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汽车销量2627.5万辆,同比增长3.8%,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滑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为销量反弹的“先锋”,2021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298.9万辆,同比大增169.1%。

而“蔚小理”们也迎来了丰收季,小鹏汽车2021年全年总交付量为98155辆,与2020年相比增长263%;理想汽车去年累计实现交付量90491辆,同比增长超1.7倍,蔚来汽车全年销量91429辆,比2020年略有下滑。二线梯队的哪吒、零跑汽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1年分别交付了69174辆和43121辆。

在造车新势力们的推动下,汽车行业进入智能化阶段,行业局势从最初的“混沌”变得愈发明朗,“软件定义汽车”已成共识。

如今,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正趋向标准化,造车门槛不断降低,此时下场造车或正当其时。国内科技互联网企业诸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小米,以及360、大疆、小牛电动、索尼等已相继入局。滴滴作为网约车巨头,自然不会“缺席”这场造车盛宴。

滴滴造车的优势是什么?

对于造车这件事上,滴滴的态度与华为与诸多相似之处。过去一年里有关华为造车的消息满天飞,对此华为声明称:“华为不造车,这一长期战略在2018年就已明确,没有任何改变。华为将借助三十多年积累的ICT技术能力,来帮助车企造好面向未来的车,即为车企提供基于华为ICT能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部件。”

而滴滴也曾做出过类似的表态,在2018年4月由滴滴和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发起成立 的“洪流联盟”上,滴滴程维直言,“滴滴坚决不造车,滴滴未来十年的三个愿景是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的出行平台,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成为全球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者。”

其实无论是华为还是滴滴,他们都非常清楚的知道在造车这条赛道上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作为科技巨头,华为ICT技术有目共睹,也是其核心优势所在。而作为网约车巨头,滴滴的优势也来自于其软件能力。

滴滴业务覆盖智慧出行、共享单车、货运、自动驾驶、金融服务等业务,经过多年市场运营掌握了丰富的出行数据,为打造智能汽车提供了数据支撑。在造车这条赛道上,滴滴也更多的将自身定位为技术赋能的角色。

近年来,滴滴持续发力自动驾驶技术。2016年组建自动驾驶团队,并在中美多地开展研发测试,还发布了双子星自动驾驶系统。

2021年,滴滴与比亚迪联合研发的首款定制网约车D1问世,该车配备智能车机系统,可实现方向盘接单、智能派单、智能充电等功能,乘客还可通过滴滴出行App远程遥控车内空调温度和座椅加热。

在D1发布会上,程维曾提到,2025年,滴滴将普及100万台D1并搭载自动驾驶技术;2030年,滴滴的定制车甚至将去掉驾驶舱,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近期,滴滴旗下自动驾驶公司再度牵手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目标是实现量产全无人驾驶车辆。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访网观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崔晨 HX015)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