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经济合作局“联姻”四川发展,树立政企产业协同招商合作典范

3月24日,省经济合作局与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协同投资促进、互通资源渠道、共享开放平台、共推项目落实、共促学习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本次签约是省经济合作局与省属国有企业签署的第一份合作协议。省经济合作局局长惠朝旭,四川发展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文清出席活动并致辞。省经济合作局副局长方青与四川发展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张宜刚分别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四川发展副总经理李玲娜主持签约仪式。

省经合局机关党委书记李骏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四川发展有关部门、企业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


协议有哪些重点?

将在协同投资促进、互通资源渠道、共享开放平台、共推项目落实、共促学习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

将围绕重点产业加强投资促进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共同促进内外资龙头企业来川投资,助力更多“大、强、新、优”项目落地四川;

将充分利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重大开放平台和各类专题投资促进活动,宣传四川投资机遇,推介洽谈合作项目,展示开放合作成果,共同提升四川投资环境知名度和美誉度;

将建立常态化工作对接机制,加强人才共育、产业研究和业务交流,联合组织调研学习,共同促进党建融合,共同开展扶贫帮困,进一步提升队伍专业素质,凝聚发展合力。


首次携手省属国企有何深意?

政企“联姻”构建大招商格局


惠朝旭指出,省经济合作局作为四川省人民政府直属机构,负责统筹推进全省投资促进、博览会展、区域合作等有关领域的经济合作,以高质量招商引资集聚高端要素和优势资源,经济合作部门熟悉产业、了解客商,四川发展业务广泛、实力雄厚。省经济合作局与四川发展“强强联合”,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既充分体现了双方在发展理念上的高度契合,更全面展示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共同服务全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据悉,2021年,全省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2万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外商直接投资33.6亿美元、同比增长32%,创十年来新高,是全国仅有的三个规模和增速均居前10的省份之一。


李文清表示,作为省经合局首次战略合作的省内国有企业,倍感荣幸、倍受鼓舞。四川发展一定不负厚望,必将以最大的努力、最坚定的信心、最有力的举措,推动战略合作协议内容落地生根、结出硕果,为四川省招引“大、强、新、优”产业化项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出新的贡献。四川发展成立于2009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唯一一家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截至2021年底,公司“小合并”口径资产总额3852亿元,净资产1524亿元,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90亿元,利润总额27亿元。

此次双方强强联手、签约合作,将充分发挥各自平台、渠道、资源、信息等方面优势,推动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加强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促进更多“大、强、新、优”产业化项目落户四川,务实打造政企合作、协同发展的典范。

专业招商 联动防范项目风险

对标优势板块,产业协同招商是双方合作的最大契合点。今年,我省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1531”专项行动,着力引进投资规模100亿元以上(含)、50(含)—100亿元、30(含)—50亿元、10(含)—30亿元的项目,分别达到5个、20个、40个、160个以上,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内一流的产业集群。如何推动专业领域资源向生产资源转化,实现产业链招商与资本招商有效结合,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让资本助力和促进项目快速落地,让招商工作如虎添翼,是本次双方合作的亮点之一。

双方将聚焦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开展投资促进。省经济合作局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及渠道优势,依托丰富的产业项目资源和高层级信息渠道,支持四川发展拓展与重点企业、商(协)会的合作,引荐优质产业项目资源、引荐行业优秀企业。四川发展将发挥“资本运作、投资引领、资产经营”优势,利用旗下产业基金、专业投资公司和产业园区,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全省招商引资工作,通过直接投资、基金投资、园区培育、项目合资等多种方式,助力更多“大、强、新、优”项目落地四川。同时,双方将共同协同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把协议条款琢磨透、研究细,切实做好项目风险防范,把好项目“准入关”“落地关”。

平台共享  携手当好“推介员”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据省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省经济合作局将支持四川发展深度参与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重大开放平台活动和一些专题投资促进活动,支持举办大型开放交流活动或产业促进活动,推介产业招引项目,展示四川良好投资形象”。四川发展将通过参与承办或协办,协助邀请企业(机构)、行业生态伙伴及业界专家学者参会,协助引入知名品牌展会活动,共同提升四川投资环境知名度和美誉度。

据悉,双方还将建立常态化工作对接机制,加强人才共育、产业研究和业务交流,联合组织调研学习,共同促进党建融合,共同开展扶贫帮困,进一步提升队伍专业素质,凝聚发展合力。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