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

   汪曼莉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这为我们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全面振兴,不仅包含了物质上的丰富和充裕,也包含了精神上的富足与丰盈。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这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乡村要振兴,经济发展必须是基础和前提。在产业的支撑下,农村经济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农村老百姓的腰包能鼓起来,生活水平质量能得到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如火如荼,亿万农民因产业兴旺鼓起了“钱袋子”,因产业发展走上了致富路。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产业扶贫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数最多、成效最显著的扶贫举措,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和关键之举,也为下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我们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须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是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这体现在乡村全面振兴上,也必须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一点,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考察时就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但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决定了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我们不仅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壮骨架”。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吸引一批有头脑、有干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让“主心骨”更有力;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我们正行进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广袤的乡村,有产业支撑下的经济发展、有强有力的“主心骨”、有良好的乡风文明和思想道德氛围、有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等,一个村庄就一定能在现代化的征程上活力十足,乡亲们就一定能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现代农村就一定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一片希望的田野。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