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六局建设者在肿瘤医院站施工现场安装轴力传感器。
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本市在施最深地铁项目——由中建六局建设的地铁7号线肿瘤医院站开工一年多来,克服诸多困难,运用创新技术设备,打造智能化和绿色环保型工地。这个“最深地铁”项目藏着哪些“黑科技”?昨天,记者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地铁7号线肿瘤医院站最大开挖深度36.8米,为本市地铁在施最深,在全线施工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中建六局地铁7号线肿瘤医院站项目总工程师王子豪告诉记者,为减少施工对交通的影响,肿瘤医院站创新工法,采用盖挖逆作法施工。他打比方说,盖房子一般都是从地面往上起高盖房,盖挖逆作法是指反方向盖房子,先盖房顶再建房体。“这项工法能降低结构施工风险和环境风险,大大节省施工空间;顶板施工完成后,可进行回填,恢复路面。”
记者现场留意到,地铁7号线肿瘤医院站周边环境异常复杂,距地铁5、6号线运营线路仅24.25米,这就要求施工中不允许有任何闪失,项目部必须严控基坑及周边土体变形,将施工对周边建筑影响降到最低。监测自动化与智能化、数据可视化的信息化系统应用,是项目建设者掌握施工风险状态的最有效手段。为此,项目部运用了一套基坑自动化监测“神器”,这套系统可对基坑施工过程中的重点项目进行24小时全自动全方位监测。“智能化监测设备精度高、稳定性好,自带温度补偿,工作温度可低至-30℃,避免了人工监测误差。”王子豪告诉记者,采用该监测系统以来实时进行监测数据的有效分析及措施应对,有效控制了施工过程风险,保障了施工质量安全。
受本市富水软土地质条件所限,该项目在进行地连墙成槽作业时,需要采用泥浆护壁。肿瘤医院站的70.3米超深地连墙单独一幅,就要使用500立方米泥浆,整个项目一共要使用近4万立方米泥浆,如此大体量泥浆使用后的废弃处理是一大环保难题。为此项目部采用干化处理技术,所有泥浆不外运,统一就地干化系统处理。经过层层压滤,干化的沙土可以在地铁施工中用于回填,滤出的水分在项目上进行循环利用。新技术的好处还不仅于此,建设者通过合理安排泥浆的循环使用节奏,大幅缩减了现场废浆池容量,节省大量项目施工场地。“这套压滤干化系统的运用,开创了北方地铁施工领域大体量泥浆就地环保处理的先河,先后迎来30余次学习观摩,为地铁施工泥浆处理提供了环保范本。”项目党支部书记、经理张书伟对记者说。(记者雷风雨)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