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拥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战略地位,尤其是由国内资本主导建立的企业是国家的核心战略重器是我的不变观点,无论其目前市场定价估值如何低都不会影响这一点事实。
目前市场有一种极端可怕的观点以及论调(部分来自于一直有目的的海外资本以及机构,部分来自于曾经狂热目前意志动摇的国内机构或投资者),认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需要价值毁灭,进而让它们不能继续融资。
那么然后呐?然后自动消亡,最后国内回到10年前进口药比国外还贵的多的时代?是这样一种路径吗?我们国家和国民真的能承受这一切吗?
战略上,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是不能缺失的一环,但如何发展?
外有压(外企巨头),内有卷(同类同靶点竞争),发展是真不容易!但中国文化中就强调他强任他强,顺势而为,以不变应万变的观点。既然国外的技术强,强的东西要引进来,但不能单单是卖,这个学不到东西,全球领先的管线要引进给国内企业去掌握know how启发自研,这里比如小分子、大分子、ADC、CART,siRNA,到目前最火的mRNA技术等等都是。
国内“自研”太卷,就尽量在初期规划好,国外这些方面就很聪明,比如最近我关注的TROP2 ADC,第一三共作为后来者,适应症就避开了IMMU T药率先获批的三阴乳腺癌,哪怕同靶点在开发适应症次序上做出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他国外企业看到这里事实上就自动绕道了(因为TROP2市场已有两强入局,互相还英雄惜英雄的避让直接竞争了,其他企业也就更知趣了)。
“引进”license-in低人一等吗?引进不仅不低人一等,在世界范围,新成药分子实体(NME)大约4成自研,4成并购,2成许可(也就是平均6成新药是来自于他人的成果,可能是biotech可能是研究机构)。
比如辉瑞的新药来源于收购或许可的比例是73%,罗氏更夸张是86%。也就是对于辉瑞,其10个药7个多是引进,罗氏10个药有接近9个是引进的。巨头都是如此,我们有何拉不下脸去做的呐。比如前文中第一三共的TROP2 ADC,阿斯利康就是用10亿美金首付款+50亿美金里程碑拿下全球除日本权益。
认清了引进的表面意义,也要明白引进的深层使命,事实上很多巨头,收购或许可引进biotech先进管线的意义也是学习,在同一个赛道,有些企业走在了自己前面,那么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花钱买过来,就是一个学习机会。这是后续管线研发的技术积累。
事实上,对于目前的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尤其是手上不差钱的,现在到国外有选择的买入一些先进技术或管线,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不要变成最后是我们国家为数不多的几个有价值公司最后在境外机构强劲的做空趋势下,国内资本一放手,然后境外机构突然反手做多,这些企业股权大面积(包括近几年积累的的一些管线资源)直接就被外资拿下了。
那我觉得国内生物产业,将失去整整一个时代。这种痛苦将很深远,甚至会影响国家战略安全层面的东西。这种事情其实不少发生,比如科兴生物,在几次美股做空和内斗的内忧外患下最终第一、第二大股东都是外资,创始人尹只占个位数股权,十分遗憾。
所以,对于国内新兴生物技术企业,无论引进还是自研一定都要有选择,有眼光,有战略。而且我们会清楚发现,无论是引进还是自研,国内企业都最好需要做到一个关键点:抢(走)在国际巨头前头。
自研走到国际巨头前面去了,你或许就是下一个传奇生物;引进你走的比国际巨头前面,你就是下一个云顶新耀(当然这位“优等生”已经破净路上走的太远了)。而且如果细细研究目前创新药的龙头百济神州的整个发展历史,其也是从引进慢慢走向自研的。(作者:nomage)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