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下的德国航空建设:先大涨军费,再签单F-35

俄乌冲突自2月24日爆发以来,至今依然没有结束。但整个欧洲的政治氛围已经随之大变。在欧洲多国中,德国的反应尤其激烈。

德国总理舒尔茨

当地时间3月14日,德国政府正式宣布将购买35架F-35。而不久前的2月28日,德国总理奥拉夫·舒尔茨也宣布:“今年将向(德国)军队提供1127亿美元的军费……此后军费开支将持续提升到国家GDP的2%,以符合北约的标准。”

德国国防军费开支占国家GDP比例的变化图。上图为1960年至2020年整体变化,下图为2010年至2020年的详细对比。

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罕见的“慷慨”——毕竟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军费开支就从未达到过北约要求的最低标准,即达到全年GDP的2%。而在2005年,甚至低到了只占全年GDP的1.066%。

毫无疑问,这些军费除了直接外购战机之外,还会有相当一部分将用于建设德国航空工业能力。

曾在二战中大放异彩的Me262

在二战结束之前,德国在航空工业的建设上投入了极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其所研发的飞机与航空发动机的种类、型号数量以及性能指标,在全世界范围内曾长期处于第一梯队。

二战战败后,德国航空工业诸多基础物资,包括技术队伍、科研资料、设计工具和加工设备等,都成了美国、苏联等战胜国的战利品。

在俄罗斯航空专家谢尔巴科夫、斯米尔诺夫等多人合著的作品《俄罗斯航空发动机制造史》(国内译本由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中,曾这样评价苏联的涡桨/涡轴发动机研制工作:

起点是德国的,终点是苏联的。

以俄罗斯著名发动机生产商“礼炮”公司的前身、古比雪夫发动机厂为例。1947年左右,古比雪夫发动机厂从德国获得了大量的航空科研和生产装备,并招揽了660余名德国专家。可以说,对苏联第一款涡桨发动机的成功研发来说,自德国而来的这些航空资源功不可没。累计下来,二战后从德国移居苏联的航空专家约有3500名。

此外,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德国还必须承担诸多惩罚性限制,其中就包括禁止发展航空器。

直到1955年,为了持续与苏联进行冷战对抗,美国才放宽了对德国的限制。使德国能够有机会重新开始发展航空制造业。

德国MTU公司是航发领域著名的分包承制商。

而今,德国政府宣布大幅提高军费,这是否意味着德国航空工业即将重现“二战辉煌”?

以德国目前的航空工业格局与研发水平来说,“二战辉煌”属实已经无法复制。其中,最为致命的问题就是缺乏独立性。

首先,作为二战的战败国,高悬于德国头顶的政治限制只是有所放宽,但从未彻底取消。

航空工业产品军民通用性极强,这决定了德国在1955年后的产业发展依然是被严格监视、警惕和控制的。

如果德国试图建立本国政府完全控制的大型、特大型航空工业综合企业,或试图独立、自主地开发完整的主机型号,或试图独立开发航空发动机型号,会遭到来自国际社会的极大阻力。

其次,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飞机的设计、研发与制造已经越来越复杂,其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二战时期的产品与供应链所无法相比的。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人口、工业综合水平、尤其是总体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现在的欧洲国家,即便是作为二战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其整体航空工业的实力也在被美国不断拉开差距——任何一个单独的欧洲国家,都不可能重现德国航空工业在二战时代的辉煌。

最后,二战德国的发展策略中,独立建设国防工业从不是重点。

在外交原则上,德国政府坚定表示与二战期间的纳粹历史切割;在经济发展中,德国不断主动深化与欧洲多国的利益捆绑,通过经济发展和分工合作强化自身的影响力。

正因如此,欧盟等区域组织的成立与运作,与德国持续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果德国试图独立地提升本国航空工业的水平,甚至只是以引领姿态领导航空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力不济,更会遭到欧洲多国的侧目。

德国汉堡的空客芬肯维尔德工厂。德国有近12万人从事航空航天产业工作,民用产品收入占整个产业的70%以上。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德国航空工业现有的特征:

在航空产品方面,以民用飞机部件和结构件为主;

在合作方式方面,以跨国合作为主;

在大型航空制造企业的资本结构方面,以多国合资为主;

在国内产业链构成方面,德国国内企业多为高度专业化分工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地理分布上,德国航空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地区高度重合,以汉堡市和下萨克森州为产业核心区域。

而今的德国航空产业,虽然从产能规模上看还算得上航空制造大国,但在飞机的整体设计和航空发动机的整机研发上,已经与法国拉开了相当大的差距,这一点在军机上表现尤其明显。

是否引进F-35A一直是德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政府很快决定购买F-35A。

目前,德国政府以及洛马公司还未就采购F-35一事给出更多消息。除了促使德国决定购买F-35外,俄乌冲突的爆发还将为德国会带来两个方面的改变。

1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美国等国必将进一步放松对德国航空产业的政治封锁。

2

德国军费开支的大幅提升,使其军事项目研发将更宽裕,或许会有更多投入到欧洲“下一代战机”项目中。

但总体而言,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在短时间内并不足以改变德国航空工业的既有困境。仅从决定采购F-35这一决策就可以发现,德国政府目前没有动力改变现有航空产业的布局,并规划更长远的发展;只是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强化性的调整——譬如在多国合作的项目中,通过加大投资额度等措施,获得更强的话语权,谋求更多的技术输入和研究成果、工程经验积累等资源。

视频|排版:茹艺

策划|文案:候知健

编审|监制:武晨、王兰

看航空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