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集团产业援疆从开疆辟土到产业“航母”

  跨越时空维度,追寻创业脚步,沿着北纬43°线,往西,再往西,在巍峨的天山脚下,祖国的西部边陲,活跃着一批山东能源人。

2004年,一批满怀着激情和梦想、智慧和责任的创业者,一路往西,跨越万里,踏入新疆这方热土。

作为较早走进新疆开发煤炭资源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的创业者踏遍新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明煤炭资源储量,拉开了新疆煤炭资源转化的大幕。

2007年至2011年,是在疆重点项目的集中建设期。设计年产1000万吨的伊犁一矿、设计年产600万吨的伊新煤业、全球单体最大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设计年产60万吨的醇氨联产项目、设计年产150万吨的硫磺沟煤矿技改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一批批山东能源人离开家乡,万里迁徙,到新疆创业,新疆基地初见雏形。

2012年至2016年,国内煤炭市场持续下行,新疆基地建设发展面临挑战。2012年10月,煤化工公司项目建成试车。在疆创业者积极应对国内行业形势,以创新赢得机遇,靠发展解决困难,用实践应对挑战,一方面节支降耗进行企业治亏创效,一方面精打细算推进项目建设,确保了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2016年至2020年,随着伊新煤业、伊犁一矿、煤制天然气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和达产,手续办理基本清零,产能加快释放,新疆基地实现了由“战略区”向“发展区”、由项目“成长期”向产业“成熟期”、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新疆基地实现了从传统资源到清洁能源的转换,兑现了创业之初对新疆人民的承诺,这是在疆创业者交出的答卷。

回望新疆基地开发建设历程,一批批创业者始终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从创业之初的戈壁荒漠、风餐露宿,到如今的塔炉林立、巷道如织,见证了在疆创业者干事创业的辉煌历程。

“十年的日日夜夜,十年的坚守与等待。那万米的管网,在幽幽低语,诉说衷肠。那高耸的机车,正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纵使前方道路再泥泞,请将你的手给我,我有明珠一颗,定会照亮山河,绽放万道霞光!”

这是伊犁一矿职工张静文写的一首小诗。张静文和所有的在疆创业者一样,渴望早日见效,这里承载创业者的青春梦想,承载家乡父老期待与厚望,在数千名在疆创业着的期盼里,新疆基地也终于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2020年7月,山东能源集团完成联合重组后,对在疆项目的建设发展高度关注,为在疆的煤炭资源转换项目注入了新的能量。2021年11月,山东能源集团对新疆区域进行产业整合,成立山东能源集团新疆能化公司,放大资源协同优势,进一步做优做强做精产业。

整合后的新疆基地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航母”。山东能源在疆产业分布乌鲁木齐、伊犁等一市五地州,累计投资超过380亿元,累计上缴税金26亿元,援建水库、工业园区、乡村振兴捐赠等1.1余亿元,为新疆本地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万余个,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其中在当地招聘2600余人。

在带动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十余年的开发建设也为如今的新疆能化公司积累了资源优势、项目优势、协同优势、文化优势“四大比较优势”。

过去是今天的起点,今天是明天的起点。

此时的新疆能化公司站在产业整合的“新起点”,把握山东能源集团加快新疆区域开发建设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以及新疆发展煤炭经济相契合的“新机遇”,全面开启建设“煤化一体综合发展基地”,努力向“营收百亿级”企业目标迈进的“新征程”。

面对新起点、新机遇、新征程,在疆创业者都有着干事创业的紧迫感,他们不忘来疆创业的初心,牢记在疆创业的使命,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建设好新疆区域,在新疆能化公司实施乌昌煤化一体产业升级,快速形成准东五彩湾“煤化一体”创新示范园区,打造伊犁“百年百亿”煤制气转化基地的目标上“增砖添瓦”。

历时19年,漫天大雪从未浇灭过在疆山能人干事创业的热情,额头滴落的汗水灌溉出新疆基地日新月异的发展。接下来,新疆能化公司计划“十四五”末,煤炭产能达到5000万吨,化工产品达到330万吨,协同产气突破20亿立方米,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资产规模达到500亿元,在祖国西部边陲,建成“煤化一体综合发展基地”,山东能源集团新疆能化公司将朝着硕果累累前行,在距离家乡3000公里外的第二故乡,收获一片森林。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