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国家能源集团深入推进传统产业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加快智能煤矿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目前已建成65处智能采煤工作面、45处智能掘进工作面、18处智能选煤厂,固定岗位已实现55%无人值守,智能化技术及建设覆盖率达到85%,建成了行业首个5G+UWB信号全覆盖矿井,“矿山鸿蒙”操作系统工业领域首次商用成果发布,推动了传统产业不断升级。
搭上“互联网+”快车
5G、鸿蒙、大数据,这些有着鲜明“互联网+”、信息化特征的科技符号,如今正成为国家能源集团智能矿山建设的一个个生动实践。
作为当前最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5G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诸多方便。在乌海能源老石旦煤矿地下400米深处的巷道内,符合MA认证的5G基站、5G手机已广泛应用,利用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进行井上井下实时视频通话已成为常态,使远程故障诊断、故障排查工作成为现实。
同样基于互联网技术,神东煤炭的“矿鸿”系统已应用于4个矿厂、6个场景、20种设备、398个应用单元。
“依靠矿鸿操作系统一碰连功能,各类设备应用系统自动解耦,设备自动接入、智能识别、自主互联。在布尔台煤矿水泵房,每隔一小时,四轮式防爆巡检机器人就会自动巡检一次,检查设备温度及运行情况,高效快捷多了。”神东煤炭布尔台煤矿机电二队李二军感慨道。
深入宁夏煤业的矿井,二维码随处可见,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越来越受到基层煤矿的青睐。鼠标轻轻一点,巨大的转载机、采煤机依次启动记忆割煤,支架自动跟机移架、推溜、降架、护帮一气呵成,闪亮的乌金从煤壁上剥落下来。宁夏煤业在金凤、红柳等煤矿试点实施虚拟化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智能巡检以及薄煤层自动化开采、生产辅助自动化控制应用,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让传统煤炭开采工作搭上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快车,推动煤炭安全管理、生产组织向智能化方向不断前进。
“无人值守”带来的新变化
通过煤矿智能化建设,国家能源集团实现机械化替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少人、无人,不仅实现减员增效,还极大改善了职工工作环境,提高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矿山巡检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让设备无人值守成为可能。神东煤炭投用21类153台井下机器人,乌海能源完成53个固定岗位无人值守项目和骆驼山洗煤厂智能化改造。国神公司60%的固定岗位已具备无人值守条件。宁夏煤业洗煤厂智能化改造完成后,11个洗煤厂所有设备实现集中智能控制,岗位无人化率达80%。
2022年2月8日,首套智能型井下在线自清洗综合供水净化站在神东煤炭补连塔煤矿22407综采工作面投入运行。“净化站管路水压、流速、导电率等数据实现了远程监测和智能分析,反冲洗指令实现了自动调节,泵站和支架的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效率也得到大幅提高,井下水处理实现了全自动运行和无人值守。”补连塔煤矿综采一队队长、支部书记康国彪介绍说。
对于智能化建设带来的好处,乌海能源算了一笔细账:公司月进尺提高1.5倍,工效提高3.5倍;采煤工作面自动化截割率达到60%,工效提高3倍;固定岗位实现了“一人多机”操作,功效普遍提高3倍。同时,实现智能化后,设备使用更加科学,维修量大幅减少,故障率也得到大幅下降。
掀开智能露天矿“新面纱”
在国家能源集团的各大露天煤矿,煤矿智能化建设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优越性,在无人驾驶、自动巡检等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北斗卫星和5G网络的支持下,地处祖国北疆的雁宝能源将矿山智能化建设与当地气候相结合,完成了矿区5G独立组网、极寒气候五车编组连续运行、全天候不间断作业、车内无安全员作业建设,并通过了无人驾驶卡车自主编组运行、有人无人矿卡混编运行、多种设备协同作业测试,研究成果填补了当前极寒地区矿山设备无人化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准能集团搭建起无人驾驶控制系统,实现矿用自卸车“装、运、卸”典型作业过程完全无人自主运行,并且无人驾驶卡车、辅助车辆、智能化调度中心之间实现实时高速通信,缩短了车辆编组安全间距,提高整体运行效率。神延煤炭220吨级无人驾驶矿卡在2021年底顺利通过国家级权威质检认证,是国内首个矿山级规模矿卡无人驾驶批量应用项目。
如今,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准能集团已成为全球无人驾驶矿用卡车数量最多、品牌最多、车型最多的智能矿山。雁宝能源开展的极寒环境无人矿卡编组运行示范项目、5GSA独立组网露天煤矿无人驾驶项目均为世界首个。除此之外,智能穿爆、智能采剥、灾害预警、智能辅助等项目智能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智能化设备、装备应用水平引领产业发展。
老煤企的涅槃重生
煤矿智能化建设中,受益最大、感触最深的非乌海能源职工莫属。
乌海能源几个矿井大都是五十年代末投产的老矿,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了源源不绝的煤炭。随着煤炭资源减少、设备老化,煤矿生产经营陷入巨大困难。2016年末,乌海能源开始艰难的改革,厂矿合并,在各矿推行“一井一面”开采模式,简化生产系统,加强劳动组织管理,大力实施智能化建设。
“智能化是老石旦矿正在经历的一次涅槃,只有经历生死,才能更珍惜现在,更要抓住每一次生存的机会,在最困难的时候,煤矿智能化建设没有停止,现在更不会止步。”在一次会议上,乌海能源原老石旦矿长王铁军这样说道。
老石旦是个有着100多年采矿历史的老煤矿,煤矿智能化建设对它来说不仅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重生。
地层400米深处,在老石旦煤矿16402约180米的工作面上,排布着104个采煤支架,整个工作面只需要5个人即可完成操作。
生产指挥中心是煤矿的大脑和智慧中枢,直观展示出智能化给传统煤矿生产带来的巨大改变。
“智能一体化生产控制系统兼容局部通风、主排水、主运输、供配电、主通风等多个系统。各作业区域实现了远程监测,井下人员实现了实时定位,职工在地面上就可以完成煤机操作,效率比以前高多了。”生产指挥中心监测技术员赵华夏介绍。
老石旦煤矿重生,是国家能源集团许多老煤矿创新驱动发展的缩影,通过智能化建设,老煤矿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实现扭亏为盈,让老矿凤凰涅槃,重新焕发生机。
2022年,国家能源集团提出煤矿智能化建设“5个100%”的目标,按照时间表倒排工期,年底实现煤矿智能化技术及建设100%全覆盖,实现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选煤厂100%智能化,实现固定岗位100%无人值守,为国家智慧矿山建设树立典范。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