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三言财经
作者|DorAemon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埃夫特董事长许礼进在接受采访时说,要加快恶劣环境工种的Robotics替代。而他所谓的Robotics,正是那些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等特点,且能够辅助人类完成任务的场景化机器人。
许礼进还认为,目前,很多重复性劳动都可以通过机器人实现。只要经济性、技术性、可靠性满足要求,他更建议出台制度推荐需要在恶劣环境工作的工种使用机器人替代。
无独有偶的是,全国政协委员杨国强、刘昕等也都针对其从事的产业领域,提出了机器换人的建议。而这也是“Robotics”概念首次集中在两会期间出现。
“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即使到了21世纪20年代,听上去可能有些“科幻感”。今年两会期间,大家聚焦于此,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现在谈机器人以及发展整个产业链是否为时尚早?这项产业有发展前景吗?
2020年制造业缺口达2200万
服务业多职位进“最缺工”职业排行前列
机器人之所以被关注,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在我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一些细分赛道中,都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问题。
前不久,有人大代表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还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而他鼓励的背景,是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达到2200万,近5年平均每年150万人离开制造业。
有分析认为,造成制造业“留不住人”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其重复劳动的工作性质阻碍了人们的兴趣。再加上如今就业市场更加多元,年轻人择业的考虑会更多维度。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服务业遭遇了与制造业相似的难题:目前,我国服务业部分职务也出现了一定情况的“招人难”问题。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营销员、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家政服务员、快递员等职业排在前十,而负责送外卖的网约配送员用工缺口同样位列头部。
此前更有报道称,餐饮企业服务员缺口非常高。有的餐饮店招聘启事贴了一个多月,也无人问津。
为了缓解用工难问题,餐饮企业一方面提高员工薪资待遇,另一方面也为员工增加上升通道。比如有的餐饮店除了给服务员基本工资和包吃包住等福利待遇外,还通过业绩表现给予对方晋升为经理职位的机会。有的商家也会放宽招聘的年龄限制,从以往20多岁年轻人,放宽到30岁、40岁中年。
但即使如此,也并不好招人。这类工作流动性本身就比较高,而对于一些中小微企业,能承受的人力成本也有上限。尤其在疫情爆发后,对于中小微企业冲击更严重,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收入却减少。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们的呼声更像是向穷亲戚借钱,而不知亲戚们早已自顾不暇。
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更多代表委员在两会期间为Robotics的落地鼓与呼。“招人难”就是“许礼进们”呼吁推进Robotics替代的核心原因,将重复危险的工作更多交给机器人完成,让有更多想法的年轻人到他们喜欢的岗位上去。
“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正在进行时
我国提前4年完成制造工业机器人目标
服务机器人相关企业突破10万家
从市场现实来看,用机器弥补劳动力不足,其实不再是“庙堂之高”们的讨论,在“江湖之远”的市场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玩家有志于此。
根据Gartner公司最新分析显示,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采用超级自动化技术实现业务的自动化。同时在一些外界报道中,过去几年,中国各行业以机器人取代人工的步伐也一直在迅速加快。仅2021年,大多数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综合服务企业的年销售额至少翻了一番。
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后,对众多企业都造成较严重的冲击。Gartner就曾对美国、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260位担任企业董事会成员的高管进行调查,多数受访者称,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在IT支出将增长近7%,同时不得不削减营销、人力资源方面预算。
疫情对于大公司来说尚难言“抗住”,对小微企业来说恐怕更是灭顶之灾。以餐饮行业为例,2021年广州地区注销企业数量增速65.7%,并且全年餐饮相关企业注册资本低于100万元的企业注销占比为85.5%。疫情对这些中小微企业的冲击不言而喻,向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要利润,显然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诉求。因此,服务机器人迎来了更快的发展。
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达到222.2亿元,相比2019年增长47.25%;预计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将达到613.5亿元。
中国服务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也持续增加。数据显示,2014年服务机器人相关企业仅6342家,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突破10万家达到105506家,同比增长78.92%。
北京冬奥会机器人大显身手
炒菜送餐巡逻引导样样精通
值得一提的是,服务机器人市场的供需两旺也在加速国内更多新品迭代落地。
在刚闭幕不久的北京冬奥会中,机器人和来自全球各国的运动健儿们一样,都是主角。各种功能、定位的机器人有条不紊地为大家提供丰富多元的服务,将“科技冬奥”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据了解,冬奥会期间,从火炬传递,运动员引导、物流、收银甚至炒菜、送餐,都有机器人参与,并且全面覆盖了冬奥会各个场景,从奥运村到竞赛场馆,无处不在。
加拿大广播公司体育频道发布视频显示,一台机器人在工作时发现和它打招呼的人没有戴口罩,于是立刻停止前进并提醒“佩戴口罩”。视频拍摄者表示谢谢后,机器人随即离开。
这位机器人就是冬奥会的巡检机器人,具备公共空间巡检、口罩检测预警、热红外测温、手部消毒等功能。巡逻时,能够发现方圆5米内未佩戴口罩人员,并且提醒对方佩戴口罩;头部还配有手部消毒设备,提供消毒服务;
冬奥会还使用了专业雾化消毒机器人,可以自动识别前方路况,避开障碍物;雾化消毒机器人一次能够装16升消毒液,单台机器人消毒面积可覆盖1000平方米以上,单次巡航达到4至5小时;
还有引导接待机器人,在冬奥会代表团接待中心,接待机器人可以引导运动员前往行李寄存区或者验证点;
最有趣的属于炒菜和送餐机器人,整个冬奥会厨房空无一人,厨师和服务员均是机器人。机器人厨师不仅可以做中国菜,还能制作汉堡、披萨等西式菜品。餐厅内智能化、自动化餐饮设备可24小时不间断运行,能同时为数千人服务。
这届冬奥会堪称是中国Robotics的竞技场,也第一次让外界集中了解了机器人的可能。倘若未来这些机器人走上更多岗位,相信许多行业的用工荒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两会观察:机器人成热词
多位代表委员提议推动机器人应用创新
许礼进表示,中国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制造业门类最为齐全,也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中国还处在第三梯队,中国制造业仍处在微笑曲线的低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中国须在核心技术上做到自立自强,核心产业链、供应链做到自主可控。
许礼进建议,加大对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的攻关,强化和加大该方向国家重点研发公关重点专项,通过“揭榜挂帅”集中国家资源突破技术难点、打通技术堵点。建议加大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和华人科学家来中国为科技创新服务,加大新兴产业技术、前沿基础研究技术的紧缺人才的培养。
两会期间,除了许礼进外,很多代表委员都纷纷建议推动应用型机器人发展,而且相关建议并不局限于制造业,涵盖了建筑、农业、教育养老以及生物医疗等领域。
例如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建议,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解决传统建筑业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较差、安全风险较高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002230)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加快推进陪伴机器人专项课题研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鼓励农业机器人创新应用,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昕建议,推动机器人替代高强度体力搬运作业,推动机器人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两会期间各个代表委员的针对机器人发展的各项建议均说明,机器人有效解决行业“用工难”的利器;并且北京冬奥会各种机器人大显身手,也足以证明机器人是能够切实落地,前景光明,为各行各业增效降本。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三言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