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生物类药品行业欣欣向荣, 打开国产设备耗材企业成长天花板。 中国 2020 年的规模达到 3457 亿元, 2016-2019 年维持在 19-20%的高速增长, mRNA 疫苗、 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的新疗法的兴起,进一步带来了行业扩容。 2018 年以后, 中国在研生物药产品数量进入了井喷式发展的阶段, 3 期及商业化的项目数量大幅增加,对应的相关发酵产能大幅增加 。 2017-2020 年, 全球生物药的产能从1671.94 万升增加至 1738.09 万升, 增幅为 3.96%。 同期, 中国生物药产能从86.82 万升增加至 184.86 万升,产能增量翻倍,贡献了期间全球 70%的产能增量, 拉动对应设备耗材需求量大幅增加, 培育了国产生物类设备耗材产品实现了从无到有。
发酵式生产带来新的设备耗材需求,国内产能孕育千亿级市场。 小分子药物生产过程中更类似化工生产方式,中间过程可拆解,中间有多个中间体生成。生物类药品采用发酵式生产,整个过程连续,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及耗材完全不同,生产过程涉及上游发酵、下游纯化、制剂灌装三个环节,涉及生物反应器、层析系统、过滤系统等设备,还包括培养基、一次性反应袋、过滤耗材、层析填料等耗材。根据测算,中国生物药产业链市场空间为 701 亿元,四大耗材合计 383 亿元,其中:一次性袋子: 75 培养基: 172 亿、 过滤耗材: 16 填料: 120 亿。
新冠疫情为国产替代创造了契机, 长期来看, 国内有望诞生平台型企业。 海外龙头企业 Cytiva 深耕填料领域, 经过多次的并购, 完善自己产品矩阵, 打造产品闭环,并入丹纳赫旗下后,与 pall 形成协同效应, 全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赛多利斯凭借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及过滤耗材能力, 逐步增强在培养基等领域的能力, 向平台型公司迈进。 反观国内企业,当前仅实现了产品“从无到有”,产品性能还不能完全对标国外同类型产品。 疫情期间, 全球供应链紧张, 加上新冠疫苗的挤兑效应, 进口厂商供货周期延长, 为国产替代创造了契机, 客户认可度提高, 开启了国产替代的进程。
产品能力逐步提升, 国产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 长期看, 中国有望诞生平台型企业。 2017-2020 年期间, 国内大规模新建发酵产能, 吸引全球设备耗材企业重点布局中国的同时, 培养了本土化人才, 帮助国内企业实现了产品从无到有; 疫情期间, 在全球供应链紧张及供应链安全双重推动下, 国产产品曝光度提升, 为国产替代提供了契机;未来几年,随着国产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国产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长期看,中国肥沃的市场有望培育出平台型企业。
投资策略: 长期看,国内产品能力逐步发展, 不断在设备和耗材产品能力上进行深化, 有望孕育平台型的企业。中短期看, 新冠疫苗的基数效应并未对上市公司订单趋势造成扰动, 企业订单状况良好, 行业新增需求量足够拉动未来几年增长, 行业景气度可维持。投资标的上,建议关注具有小分子制药装备生产能力,同时布局生物药生产设备及耗材的东富龙、楚天科技、森松国际等,同时在层析填料领域已经取得突破, protein A 填料已经具备商业化应用的纳微科技等。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